作者简介

吕晓宇
1991年生,湖北武汉人,青年作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曾供职于联合国。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冲突与和平。长期进行评论和非虚构写作,作品见于《单读》、《小说界》、洛杉矶书评中国频道、《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卫报》(The Guardian)、《外交家》(The Diplomat)等。2022-2023博古睿学者。出版有《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无名者“消失”和“进入”的始末。

2069年,“我”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夏天,无意中发现了中国青年L的手记。“我”把这份手记作为史料,后来又把它作为谜题,企图勾勒出L的一生。小说以现在(2069年-2075年)和过去(2014年-2015年)两条并行的时间 线交织叙事,融合口述、访谈、自白、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多种形式,在虚构的历史维度上,通过L及他的各位同学在时代转折点上的个人行动与其境遇,展现了21世纪世界青年一代的境况,及个体与现实、历史的对峙与妥协,书写了在混乱时代缝隙中的“水下之人”。

---

★ 我们若有所失,我们无所依凭。“我们的生命,作为幸存者,不断地被审视。”

★ 一个极具开放性和私人性的独特文本。一部寻找和记忆之书。一曲关于友谊、青春、成长和理想的挽歌。一部献给世界青年的未来之书。融合侦探解谜、政治理念、科幻元素、历史解读于一体,展现了作者跨越东西方的广阔视野、渊博的学识和极强的文体驾驭才能。

★ 如果不再讲述,我们人人都是“水下之人”。

那些消失的、被遗忘的、淹没的、漂泊的人,经过讲述,再次被发现。一切的未尽之处,构成了我们存在的证明。

★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完成对不可纪念之物的纪念。

失踪者的生命遗痕与幸存者迥异的命运彼此交错,再也没有一块安全之筏,能让我们抵达彼岸。

★ 口述、访谈、新闻报道、独白、时事评论、诗歌……多重语体结构并置,复调回声建构起互文的桥梁,以文学书写最大程度迫近混乱时代缝隙中的“水下之人”。


吕晓宇

1991年生,湖北武汉人,青年作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曾供职于联合国。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冲突与和平。长期进行评论和非虚构写作,作品见于《单读》、《小说界》、洛杉矶书评中国频道、《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卫报》(The Guardian)、《外交家》(The Diplomat)等。2022-2023博古睿学者。出版有《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于是
    会让我想到波拉尼奥。我以为会读到对未来大战的书写或预见,但读到最多的是追忆校园青春浪荡,喝好多………最有意义的是让读者去想国际政治究竟怎样成为一个个个体的生命内容10-04
  • 47.xxx
    “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就会对现在产生怀念之情。”在2069年被发现的手记,用未来的目光为此刻作注,手记与访谈交织,试图寻觅发生在L身上的事情,找到足以证明他曾经存在的证据。这是我的预设,或许也是叙述者的预设,但找寻到了最后才发现水下之人指的并不是被时间淹没的人,而是由他找到的牛津时光,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彼岸,在水中挣扎,但也真实地痛苦,不过我觉得众人的画像还是挺抽象的。小说的嵌套和结构我很喜爱,语言我也不排斥,甚至觉得多一些偏离规范的表达,中文才有未来。11-12
  • 墨涅涅
    我说你说他说她说我们说你们说,苏珊说马可说娜塔莎说亚历山大说爱德华说。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场由酣畅淋漓妙语连珠一气呵成的对话编织而成的文本。坦荡又私密,多义而繁复,展现出作者掌控全局的能力和在世界文学滋养下的天赋。这样笔法的小说出自91年的同龄人,令人钦佩的同时又很觉过瘾。《水下之人》的隐喻性很强,跨越国族与地域的全球史观成为这一切赖以进行的基础。10-15
  • De Stella Nova
    《L老师牛津回忆录》,二十多岁的人生成为终身延续的遗产。世界游民身份的重申,但是是理想主义者的下水与溺亡。还是喜欢的语言,被不时的幽默讽刺、深思妙言刺到。10-14
  • 类雪
    3.5 读到最后还是被溢出来的自恋腻了一口 但好读10-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