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魏伟,男,1974年出生,重庆人,副教授。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后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工作。2000年赴美留学,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获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性别/“性”研究、城市社会学、社会运动和质性方法研究。

内容简介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个都市亚文化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全书是围绕“公开”来展开的,包括三层逐步推进的涵义:(1)公开一个被边缘的性别身份;(2)寻求和拓展公共空间;(3)参与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构建。关于成都同志亚文化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魏伟,男,1974年出生,重庆人,副教授。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后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工作。2000年赴美留学,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获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性别/“性”研究、城市社会学、社会运动和质性方法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merleau
    中国本土的同性恋研究在数量上不多,但质量上已经够了。没有理论挖掘,没有关于性别差异这样根本问题的形而上立场,仅仅止步于肤浅的平权主义和身份认同的田野调查,就算再做十个成都和沈阳也不会有新东西07-12
  • 辄馨
    我觉得做得最好的是访谈与叙述的结合,行文思路很清晰。但我已经可以想到女权主义者的声音,为神马没有提到“女同志”!11-16
  • 巨翅
    因为田野是成都,又有大量四川话的语料,所以觉得颇为亲切。接下来说问题:一,结构有点散,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总结论述。二,有时作者对现象的解释并不令人信服。37页所说“同性恋=病态”观念的内化并不是对前文材料的合理解释,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不为主流认可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62至66页作者试图阐释为何成都本土文化对同性恋相对包容,结果变成了简单转述受访者们所认为的文化包容的原因。受访者认为主要因素有本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影响、娱乐休闲的都市文化,所以作者的阐释也就止步于此。然而在我看来,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恰好被遗漏了,那就是清代以来四川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宗族势力薄弱,以至于对于家庭、生育、性别的观念没有那么死板。遗漏掉这个重要的因素,实在是遗憾。08-31
  • 流星飞绊
    以成都为背景的空间视角下的同性恋研究。这里的空间不仅仅指物理上的同性恋群体活动空间(场所),同时也涉及同性恋个体在互动中形成的想象的空间(圈子、社区、组织)。在空间的维度下,魏伟博士着重探究了成都同性恋者身份认同、交往模式、生活方式的选择、圈子交往(分层)、社区与组织认同等方面,试图将本土化的视角与以往的理论进行结合,描述成都同性恋群体(主要是男同性恋)的外界环境与生活状态,以及同性恋群体应对主流社会的方式(或妥协、或中庸、或大胆表达,也包括在现时的社会环境下争取资源推动同性恋群体发展)。作品主要以实地调查与叙事为主,所以并没有太过宏观的理论建构,。另外由于作者的”圈中人“身份,所以个人觉得一些观点应该可以跟”圈外人“视角做下结合,另外我想说,同性恋群体的话语是否依然是来自于主流社会的话语?08-01
  • 恪彥
    叙述深浅不一,有些散乱,末了连章总结也没有...话说,在成都还真没注意过飘飘,也没去过熊猫广场.最后提的那个"新贵"MIX,也没听说过...去的是一个城市?12-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