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Kenneth Pomeranz , 1958—

内容简介

彭慕兰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洞察,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面貌。这部作品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蓬勃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沿海核心地区,而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则一直维持着贫穷与被“牺牲”的处境,并成为孕育共产革命组织的土壤。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大橙橙子
    读起来很让人唏嘘。旧版翻译有很多问题,日本文献那块简直就是灾难。新版请老师专门修订,日语文献请日语编辑重新查询修订。对于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显然彭师有着很强很“正”的个人见解。常读常新。09-15
  • 童书小读伴
    “由于采信自强逻辑,政府重视的是那些有助于维护其政治独立、贸易顺差及通货储备的产业,而不是那些在经济方面最大程度地改善百姓生活、造福芸芸众生的项目,其特征是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国家的贸易逆差”。自强逻辑的症结在于,它是单一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往往是以聚合态的形式呈现。社会的丰富性意味着单一评价体系引导出的政治风险,比一味遵循古老传统路径,来得更可怕。信贷、农业、交通背后的自强逻辑,导出了生态危机、民众起义的反政府行为。现在,关于GDP与自强逻辑的联系,就显得不言而喻了。什么是“不忘初心”?这是领导者的政治自觉,也是社会的历史担当。11-27
  • 优游卒岁
    相较《大分流》,彭慕兰此书更为扎实。他所选择的地区,与分析的角度,均能很好地剖析中国近代社会,并由此探索出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社会崩溃的原因。但此书的翻译问题太多了,阅读时一直纠结于对句子的理解,其中很多句子应该是翻译错了。12-17
  • 抵门杠
    本书旨在说明,晚清到民国前期,由于黄河治理缺失以及运河废弃对一个典型的“腹地”地区,黄运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作者想要论证的是晚清遭受外部冲击后,“国策”转变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后果——所以本质上这种论证还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一方面是国家依赖于东部出口为导向的地区经济财政而放弃黄运地区(其实就是所谓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是旧有的社会网络排斥和抵触新的技术和市场(也就是半封建)。这种二元复杂性正是19—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缩影。其实,要我说,作者没有点明的核心实际上是晚清以降,帝国财政制度的崩溃,使之不得不越发依赖殖民地化的沿海地区而放弃内陆。而内陆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其实现在依然——正是这种财政崩溃后新的市场和制度难以嵌入传统社会的体现。本书的史料功底扎实,其实比《大分流》要棒。03-21
  • 维舟
    看似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区域案例研究,但问题意识来自更深远的学术背景,追溯上去可展开许多讨论,这可能是本书最富启发的地方。06-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