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香港不同高校,发表研究论文数篇,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

内容简介

《铁路现代性》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香港不同高校,发表研究论文数篇,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死透气了
    远超期待,博士论文的范本。如果这算文化研究的话,那确实比99%的文化研究作品都要好。01-27
  • ffdo
    华而不实,对史料的运用分析浮于表面。给人生搬硬套理论,搁置历史细节的错愕感,颇像本科生习作。06-03
  • 宝木笑
    这是一次晚清至民国中国铁路史的优秀梳理,文献史料方面无可指摘,更重要的是,这又仅仅是一个引子。全书更深的意图在于将铁路和火车作为极具时代意义的象征符号,去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演进,比如吴淞铁路背后的洋务运动,民国铁路旅行背后的新生活浪潮,进而阐述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巨变,最终触摸中国现代性的宏大主题。何止是晚晴到民国,中国铁路的百年不仅是现代性的文学表达方式,更是文化研究的样态,其形成的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民心态的变迁。貌似寻常的铁路,其实早已摆脱了单纯的交通工具意蕴,承载了深沉的现代性意义,就仿佛《背影》中艰难跨过月台的父亲,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情感命运交织在了一起,渐渐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性内涵的象征符号,渗透到了国人的情感和精神深处。02-18
  • 宋冇理
    3.5 处理的材料和话题都很有意思,只是觉得散,以及很讨厌对各家理论的无限征引,虽然这不容易,但是没必要,导致作者自己的认知所见少了很多。01-31
  • 韧勉
    李思逸将“火车”这一工业革命的产物,作为近代中国拥抱“现代性”的标志物加以分析,思考其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对于国人精神文化诉求的革新。首先“火车”这一研究对象的确立就与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拍摄电影《火车进站》密切相关,“火车”的,命名存在中文表达中以“火”代“气”的价值转型。其次,作者关注到近些年来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点刊物《点石斋画报》中对于近代现代性事物的图像认知。再次,根据当时人无论因为认知局限还是家国情怀亦或是利益考量,洋务运动中的铁路论战也是近代中国向现代曲折前进的无指标值,此外探讨文学视野中火车意象的情感内涵,以及铁路拓展了中国人外出旅行的视野,革命活动的范围等等,内容讨论丰富全面,理念很新,论述略显繁复,稍显遗憾。01-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