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韩敏 1993年获得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95年开始历任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讲师、副教授。2000年至今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任副教授及博士导师。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作为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作学术考察。研究方向∶(1)汉族的民族志研究。考察家族、女性角色、民间信仰等问题,是《生机的大地——中国风水思想及实践》(2000)的编者之一。(2)旅游人类学。在湖南、云南等地考察旅游现象的生成,是日本第一部旅游人类学教科书《观光人类学》(1996)的执笔者之一。(3)革命记忆的人类学研究。在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持了“中国的社会变化和再构筑——革命的实践和表象”的课题组。

内容简介

李家楼村是淮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人类学学者韩敏选择这个村庄作为其田野工作地点,与其地理位置及成员有关。作者以李家楼的李氏宗族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国、毛泽东时代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通过对近三百个人物的采访及口述,生动地记述了不同的性别、年龄、阶级成分、社会地位的人对革命和改革的政治动员所作出的回应。追踪并揭示了有六百年历史的李氏宗族的延续和复兴的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重新诠释了中国的宗族类型。书中也讨论了土地所有权、权力结构、婚姻和姻亲关系、礼物交换、基督教复兴等内容。通过真实又详尽的调查,作者得出的总的结论是:尽管社会经历了无数变迁,但在其结构中仍能看到延续性;农民并非总是被动的,仅仅服从于统治者;此外,人是拥有长久记忆的。不论从人类学研究还是从20 世纪中国社会史角度来看,《回应革命与改革》都有重大价值。

韩敏 1993年获得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95年开始历任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讲师、副教授。2000年至今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任副教授及博士导师。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作为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作学术考察。研究方向∶(1)汉族的民族志研究。考察家族、女性角色、民间信仰等问题,是《生机的大地——中国风水思想及实践》(2000)的编者之一。(2)旅游人类学。在湖南、云南等地考察旅游现象的生成,是日本第一部旅游人类学教科书《观光人类学》(1996)的执笔者之一。(3)革命记忆的人类学研究。在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持了“中国的社会变化和再构筑——革命的实践和表象”的课题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oloye
    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样本。大跃进,饥荒,天安门都讲了,现在这种样本类型的著作都出不了了吧。05-25
  • Turnsole
    作者的观点:由于宗族的居住模式、规制宗族结构的内部制度、宗族认同这三个方面在经历晚清、民国时期、mao和后mao时期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作者所研究的个案村的色会结构和文化在这些时期内依旧体现出了延续性。这些因素没有变化的原因,在于1)文化是农民应对外来政策在重要策略资源。2)社会结构不完全独立于经济基础,这三个时期的经济基础基本相同。但是,19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这些经济改革,则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村社会文化、结构与秩序。。。分析框架真是简单粗暴……04-24
  • 觉今非又昨非
    题目与内容不符,算是四平八稳但没什么意思的学术流水线代表作。。。12-10
  • 油头虚翁
    一本中规中矩的民族志,韩老师以长时段视角对皖北一处李氏宗族村进行个案研究,以家谱碑铭重塑村庄的古代历史,以口述访谈、参与观察还原和展现近代与现代的村庄面貌。书中饶有趣味并且发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社会变迁下女性权力与地位的沉浮;基督教在华北地区传播的勃兴;村民编撰家谱附会于陇西李氏并有意识地建构家族历史;历次运动推进到基层之后村民的接受与软抵抗这种动态回应和展演。作者在李村同吃同住生活一年多,从局外人逐渐获得村民的接纳和认可,她帮助村民寻找并确认祖先的墓碑,最终促成一场隆重的祭祖仪式的情节太有意思。忠实的记录、平实有趣的文字、理论引用和对前人研究理论的回应、个案现象的深层次学理性分析,我觉得这本民族志并没有如短评区里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堪。错别字:15页李嫁(家)楼,80页黄浦(埔)军校。12-02
  • タルト
    7分挺中肯的。最近读了好多日本中国农村研究的东西,感觉特点很鲜明那就是田野资料非常充分扎实,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理论化程度不够,故事讲得很好但是提炼总结不足,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创见,平铺直叙。可能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些故事资料本身就很吸引人,但中国人大部分都比较熟悉,一些现象的原因不用调查也能猜到了。11-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