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美〕威尔・英格伦(Will Englund)

内容简介

1917年3月5日,伍德罗·威尔逊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不再是一群乡巴佬了。”他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发表这番讲话,当时俄国革命一触即发。面对欧洲的混乱和动荡,威尔逊决心让美国摆脱自建国以来就定义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孤立主义,并在塑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zlib
    看了几十页,看不下去了,啰嗦+琐碎,不适应这种书籍10-28
  • 东林皆石
    1、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威尔·英格伦切片分析这个改变世界命运的月份(美国参战与俄国革命),讲述了众多历史参与者领袖军人和平主义者活动家革命者和反动者的个性思考行动与对未来的预测,展示了他们的成败得失如何构成我们复杂的现代世界的起源故事。2、微观个体叙述:“无论记录对象的身份是什么,他们首先都作为个体保有个性。个体性格与时代背景交相辉映,最终既放大了个体个性中的极端点,也助推了时代的变迁。具有关键作用个人性格的影响总是更为突出。微观叙述还能突出关键性小事的作用。许多重要决策当然是慎重思考和反复推敲的结果。但是真正按下按钮那一刻,又有很大概率受随机事件影响。无论人如何理性,总是避免不了感性影响。而这种影响下人的反应,最终作用于大事件,由此而生的巨大影响往往令人唏嘘…历史不是被决定的,而是被记录的”11-05
  • 起名字很难的
    不容易读。尤其是对我这个没啥文化的人来说。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件事情背后的影响因素众多,宣传很重要,得学会开口学会说话。有目标,为了目标努力应该还挺有意思的吧。还有,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以再自在些吧,很多事情不用在乎。10-24
  • 两次晕倒在厕所
    一向喜欢这种用年代命名的历史写作,1453、1492、1588、1688、1789、1913、1914、1945这些年份都被作为标志性的历史图腾用于呈现历史的多重面向,一种需要极强驾驭能力的微观历史写作。《1917年3月》围绕一战中的俄国二月革命和美国参战两场几乎并行事件进行历史切片研究,作者对档案的详实梳理和对叙事的精密把握这份切片呈现出三棱镜反照下的绚丽效果。纽约的女权议员兰金卷入反战主战争论、莫斯科的康塔屈泽纳公爵夫人的不当华服、柏林的大使和记者门肯对德国的深深眷恋,还有大西洋的潜艇战、墨西哥的电报阴谋、欧洲的流亡革命家,一幅细节饱满的混乱世界全景素描。08-09
  • 幸有我来风未孤
    没有读到最后,其实并不能明了作者写书是有反战内核的,但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事件和言论呈现于此,确确实实让人可以相信到当时这些人在一战背景下的各有所求、踌躇满志和犹豫纠结。一战源于后起之秀德国和老牌强国英法的利益纠葛,萨拉热窝事件作为导火索,引燃了这些纠葛火药,让全世界的主要国家纷纷参与这场震惊世界的大战。战争是一场巨大的人为的灾难,不断提示着我们和平的可贵,而真正的和平需要存在于绝大部分人的言行举止之中,才能让这和平具有长期性和坚实性。坚持和平比拍脑袋战争更为艰难,需要你我,需要世上所有人来互相尊重和理解,这无疑比一方的主观发动战争要轻松的多。不过,爱好和平也不等于任人欺凌,在必要的时候,我也会支持战争,因为我也理解“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08-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