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内容简介

《魔灯》是世界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hininglove
    电影导演分三等,拍性、人性、神性。好多人还没把性琢磨明白,就以为自己是神了。伯格曼不是,世间能拍出神性者寥寥,他还总忏悔自己不是人。01-27
  • 欢乐分裂
    不畏暴露伤口,不惧重重困难,所有内心的暗黑隐秘,在巨蟹式的狡黠和诚实中得到完美释放;一个终生困惑于家庭关系的情场浪荡儿,以自小养成的莫里哀戏剧式的谎言,成功将自己沉溺于想象,在众多复杂关系中滋养酝酿了大量艺术作品的产生,爱情和戏剧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爱是人生中最好的部分”;一个对死亡有着无限恐惧的孩子,梦境与现实的颠倒和融合,家族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基因里,他永远无法挣脱的噩梦;非线性结构,具体事件与心理意识的交融,文笔极赞,无论是作为伯格曼资料参考,还是电影/戏剧随笔,抑或人生感悟散文,都极有裨益,十年后重读依然感慨,魔灯明灭一个甲子的时光中。08-09
  • 成知默
    2017年已读105:伯格曼说自己最早的记忆是本不该有记忆的幼小的自己呕吐的经历,这就似乎奠定了这部自传的基调:真实与想象、与谎言交织,我们不知道伯格曼借此形塑的自我有几分虚构与粉饰。伯格曼的形象仿佛定格在那个抽泣的孩子身上,终其一生,他携带着童年被忽视被冷落的记忆、对自己与生命的厌恶、通过谎言建构的自我,在一个又一个女人之间流浪,在一段又一段婚姻之间放逐,在一部又一部戏剧与电影之间重放。伯格曼说:“生活在谎言中的人更爱真理”,如此吊诡却也如此真实,他生命中所有的黑暗与不堪,他被欲望、恐惧、痛苦与内疚折磨的一生,他的信仰与弃绝信仰,“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于此倾泻而出。一部脱离了线性叙事的自传,各种的穿插、闪回,不断回溯那最初的源头,“它是开始,是结束,几乎也是开始与结束之间的一切”。10-18
  • Ds
    (活动购书)事实上,伯格曼不是神。这本坦陈自己内心的自传里的他,并非如他电影展示的那般严肃、高贵。小时他玩着魔灯和电影放映机,那些投影就映出他之后的导演之路。除去这些启发他的细节,他更是直陈自己的诸多缺点,毫不掩饰地道出来了自己十分私隐的部分,幼年经历对自己性格养成的影响,多段感情经历,作为男生对性的痴迷还有性格和生理上的问题。像是晚年的伯格曼自己的《野草莓》,带着很浓重的忏悔意味。人常说名人的私人信件会使公众对其幻灭,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伯格曼的勇气实在可嘉。除了这些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还值得感叹的是相较于指导电影他对指导戏剧的投入之大,种种细节历历在目。让人影响深刻还有不多的闪烁着对老塔费里尼的赞扬和与褒曼等影星的交往故事。最后忆起父母,也将归宿留给了他们。07-30
  • LOOK
    在伯格曼的文笔面前,世上绝大部分导演就和文盲一样01-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