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柯里昂阁下
    用来了解伯格曼本人再好不过,老来的伯格曼在自传中回忆了他的一生,或者可以说是这一个老者的“忏悔录”。在论及电影和戏剧的部分虽然不多,但通过这些心灵自述剖开的是伯格曼作品中所思所想的创作源泉。伯格曼的冷漠、孤独、缺爱的童年,家庭的焦虑,也是他后来一生所无法逃避的精神困境,永远在逃离,也竭力的追求,对爱的渴望,也是生命的欲望与活力。01-25
  • 易思棠
    这是以他自己为主角的文字化的《野草莓》,像伊萨克一样,他忏悔、追问、接受、一点点的回溯、咀嚼。这是自传吗?这是回忆,伯格曼式的回忆,虚幻真实梦境现实一股脑地搅和在了一起。伯格曼式的回忆就是如此,一个躲在衣柜里用简陋的投影仪看着光与影的孩子。一切事物以他的方式记忆,在多年后被他写下。无论是死亡、电影、爱欲、宗教、呕吐、狂热、亲情与爱、遭到冷遇的热情和一切,他诚实得让人痛苦,孩子气得难以想象;可是在最后,就像《野草莓》里伊萨克站在河边,看着父母的微笑。在最后两节,他大篇幅写父母,直视深渊,逼问自己的失败,然后是爱。他照旧爱他们。11-30
  • 生肉怕疼
    相比电影 更温暖易消化07-31
  • 雨后兰波
    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和舅舅的章节,让人印象深刻。08-12
  • mármol
    感到很矛盾。过多地了解伯格曼的私生活会觉得很幻灭,不断上演的背叛和无法控制的欲望看了很难受。但他对童年的回忆对父母的情感对宗教的质询和对爱情婚姻与性的态度都有助于理解他的电影。08-09
  • Edonas Scin
    童年那段写得真是有意思啊——一个七岁的孩子幻想自己被卖给舒曼马戏团,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埃斯梅拉达一起练杂技,就算没人赏识,也该有人善意地笑笑吧?Bergman用一百个锡兵换来了哥哥的生日礼物——一个电影放映机,传奇就这样开始了。09-16
  • 赫恩曼尼
    可以说是非常诚实了。11-09
  • 余小岛
    不仅看不懂伯格曼的电影,现在就连伯格曼的自传都快要看不懂了。。。。这种梦境一般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对于想通过读自传来了解伯格曼生平的朋友实在太不友好了。不过贵在坦诚,伯格曼真的跟写忏悔录一样暴露自己的内心,剖析自己的童年,直面痛苦和黑暗。04-12
  • 安德烈大叔
    这本书是打开伯格曼所有电影作品的钥匙。伯格曼并不避讳袒露心扉,性欲、出轨、愤怒、敏感、脆弱,即便是那焦头烂额的日常生活,他不在乎那些神坛,终其一生他只是个冷酷、脆弱但却不停自省的凡人。家庭与婚姻的细碎、纷纷的爱欲、对宗教信仰的质疑、成长的敏感与脆弱、剧场的供养、童年的只光片影,伯格曼此生的作品灵感均来源于与生活、记忆、情感、欲望的撕扯。性格的敏感、脆弱与喜怒无常成就了他,不忠的情人、冷酷的儿子、糟糕的父亲、无情的朋友,伟大的伯格曼。01-11
  • 孟冬
    回忆与影像印证。对母亲的亲近遭到抵触(秋日奏鸣曲);母亲去世坐在一旁不悲痛,而是在幻觉与现实间游弋(呼唤与细雨);舅舅的女友沉默地观察他们病态的家庭(野草莓)。和睦美满的牧师家庭的假象下潜藏着成员们痛苦与难堪的矛盾,种种像铁一样坚硬的约束让伯格曼和哥哥成了与这个宗教家庭对立的性情“恐惧造就了它所恐惧的”。家庭的阴暗面让伯格曼越来越深地深入到自我世界中,而自我甚至神经正是斯特林堡的戏剧色彩,连幻想对母亲质疑也像极了剧作家的口吻,他对斯特林堡的喜爱也许是“我知道这部戏是怎么回事,我曾以自己的灵魂体验过”。被囚禁在自我监牢,是孩子也是疯子。围绕在导演周围的人和物给了他生活之乐与生存惊惶,这一切塑造了他生命的力与色彩,对生命的态度控制着他与现实、想象和梦幻的关系,隐晦的意识、文本变为“现实”:电影。03-19
  • Lily Legacy
    “不要碰我,不要接近我,不要抓住我,我是伯格曼,看在上帝的份上,离我远一点。”12-27
  • 频频
    如果你不直视自己的内心,那就不会有触动人的作品。08-12
  • 亦非
    "电影胶片正好记录下了这个瞬间……那是我日夜期待而又出乎意料的时刻,似乎我就是为这样短暂的时刻而活着的。" 07-20
  • LOOK
    在伯格曼的文笔面前,世上绝大部分导演就和文盲一样01-31
  • Ds
    (活动购书)事实上,伯格曼不是神。这本坦陈自己内心的自传里的他,并非如他电影展示的那般严肃、高贵。小时他玩着魔灯和电影放映机,那些投影就映出他之后的导演之路。除去这些启发他的细节,他更是直陈自己的诸多缺点,毫不掩饰地道出来了自己十分私隐的部分,幼年经历对自己性格养成的影响,多段感情经历,作为男生对性的痴迷还有性格和生理上的问题。像是晚年的伯格曼自己的《野草莓》,带着很浓重的忏悔意味。人常说名人的私人信件会使公众对其幻灭,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伯格曼的勇气实在可嘉。除了这些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还值得感叹的是相较于指导电影他对指导戏剧的投入之大,种种细节历历在目。让人影响深刻还有不多的闪烁着对老塔费里尼的赞扬和与褒曼等影星的交往故事。最后忆起父母,也将归宿留给了他们。07-30
  • 成知默
    2017年已读105:伯格曼说自己最早的记忆是本不该有记忆的幼小的自己呕吐的经历,这就似乎奠定了这部自传的基调:真实与想象、与谎言交织,我们不知道伯格曼借此形塑的自我有几分虚构与粉饰。伯格曼的形象仿佛定格在那个抽泣的孩子身上,终其一生,他携带着童年被忽视被冷落的记忆、对自己与生命的厌恶、通过谎言建构的自我,在一个又一个女人之间流浪,在一段又一段婚姻之间放逐,在一部又一部戏剧与电影之间重放。伯格曼说:“生活在谎言中的人更爱真理”,如此吊诡却也如此真实,他生命中所有的黑暗与不堪,他被欲望、恐惧、痛苦与内疚折磨的一生,他的信仰与弃绝信仰,“多疑的典型的伯格曼式天才”于此倾泻而出。一部脱离了线性叙事的自传,各种的穿插、闪回,不断回溯那最初的源头,“它是开始,是结束,几乎也是开始与结束之间的一切”。10-18
  • 欢乐分裂
    不畏暴露伤口,不惧重重困难,所有内心的暗黑隐秘,在巨蟹式的狡黠和诚实中得到完美释放;一个终生困惑于家庭关系的情场浪荡儿,以自小养成的莫里哀戏剧式的谎言,成功将自己沉溺于想象,在众多复杂关系中滋养酝酿了大量艺术作品的产生,爱情和戏剧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爱是人生中最好的部分”;一个对死亡有着无限恐惧的孩子,梦境与现实的颠倒和融合,家族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基因里,他永远无法挣脱的噩梦;非线性结构,具体事件与心理意识的交融,文笔极赞,无论是作为伯格曼资料参考,还是电影/戏剧随笔,抑或人生感悟散文,都极有裨益,十年后重读依然感慨,魔灯明灭一个甲子的时光中。08-09
  • shininglove
    电影导演分三等,拍性、人性、神性。好多人还没把性琢磨明白,就以为自己是神了。伯格曼不是,世间能拍出神性者寥寥,他还总忏悔自己不是人。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