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哈瑞・马丁松(1904—1978),幼年丧父,母亲独自移居美国,马丁松成为各教区轮流收养的孤儿。十五岁当海员闯荡世界。后回到瑞典,做过搬运工、厨房伙夫、农庄雇工,等等。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而是在生活的历练中成长为极富才华的艺术气质的作家。1949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荨麻开花》是诺贝尔小说代表作,以半自传形式记述了他的苦涩童年生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
    不小的惊喜。没有想到此书是一本童年「负典」。可能是我读过有关童年的最孤独的书。屠宰母牛,自残,割脉,渎神,学习秽语和诅咒。马丁松在诗性的场域内展现了孩提记忆的透明和渊深:「想方设法对自己的伤口说话。然而这希望已被捕,如仓库尸体。」05-31
  • 碧梧
    如入荨麻地般地痛。小马丁被辗转于不同的寄养之所,虐待始终如雷暴般无情莅临,一次比一次残酷,但孤独的内心却始终闪耀着灵魂的救赎,犹如光明与黑暗之诗。05-10
  • r
    “有一种恨这么说。这种恨会思考问题,会喝咖啡,会朝心里去,也可以成为年轻的悲哀,跟自己计算死的话会怎么样—有什么可能—有什么可能。”一个十岁的孩子先后辗转了6个寄养家庭和一个石墙收容所,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该有多么不公平。刚开始看到书名就被吸引了眼球,再加上小清新又沉重的封面,果然没让我看错,是个难得的好故事。作者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娓娓道来了他少年时期品尝过的种种坎坷和沧桑。很让人心疼的人生经历。很难想象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上过几天学的人竟能写出如此直捣人心的文字。疼痛易于磨炼人性意志,而磨炼中又见真知,这样的思维才能长久不衰。最后一章稍微写得有些跳脱,大部分时间失去了小主人公马丁的视角和行为,收尾收得很仓促,但前3/4写得实在很完美,或许最后的结局只是作者期望但最终没能实现的梦境吧。06-01
  • Athumani
    是翻译的缘故吗?总觉得语言风格与叙事内容比较不搭,锋利处如遇阻隔,闪光处如遇屏障。12-14
  • 斯佩尔塔小麦
    「不过,我们的生活是朦胧昏暗的。我们生下来就有着巨大的失望——正是这种失望使得那么多童话和传说在北欧的森林里应运而生,开花结果——也能把我们内心饥渴的火焰沮丧地化成焦炭。很多人的心成了一个烧炭的炭窑,而他们是看管自己炭窑的烧炭工:他们在梦幻般心智不全的状态里用耳朵贴着炭窑,听里面的火焰怎样呼呼地燃烧。这里面有一种童话传说里才有的深深的悲惨,其实也是叫人清醒的悲惨。好像克拉拉就躺在身边,抚摸她自己,也是她自己唯一的知己。」05-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