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婕,河南洛阳人。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现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内容简介

在日本,提到洛阳,人们常常附加一句:“原来是《三国志》中的洛阳啊!”或者“杜子春的城门还好吗?”这种亲切与关怀,仿佛这不仅是中国的古都,也是他们心灵的故乡。从古到今,日本社会处处可见洛阳印记:“洛阳”是京都的雅称,“上洛”在日语作为“进京”的同义词,一直沿用至今;奈良大佛分明可见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的影子,让远渡东瀛弘法的大唐僧人倍感欣慰;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流放孤岛,用一句“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 表达内心的孤愤;芥川龙之介将洛阳称作“天下无与伦比的京畿”,写进《杜子春》;梦枕貘也把《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妖猫传》)中那浮华烂漫、光明盛大的舞台,放在大唐洛阳;以《洛阳名园记》为范本筑造的金泽兼六园,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日本三大名园之首”。

作为一座今日还“活着”的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与附带价值绝不应被当作普通地域文化来看待,“洛阳”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符号”,其文化源流数千年来始终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从先秦的“天下之中”、两汉的“礼制之美”、魏晋南北朝的“融合之始”、隋唐的“归心之地”、北宋的“理学之源”,到如今仍在融通发展之中。《华夏之心》借助领邦的异域之眼,品读洛阳的历史风景和文化记忆,梳理和探讨中国和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形象,试图从帝业兴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寻神州禹迹更深层次的文化源流。

黄婕,河南洛阳人。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现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阿墨
    “ 華夏、文化の開けた地。”08-08
  • 韧勉
    作者是日本长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是一本跨学科研究中日文化认同的著作,角度新奇,颇有可观之处,作者分为两部分讲述洛阳城市史,先是从中国历史进程中指明先秦时代洛阳是纯粹营造而成,而非身处交通要害。秦汉时期,洛阳是皇家礼仪的象征,是礼制实践的摇篮。中古时期多民族多宗教在此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特色。唐代诗歌艺术在建立本地的文化认同感与站在这里回念故乡的思乡之情之间双向拓展。宋代此处又称为理学兴盛教育科举的摇篮,为国家输送了各种功能性人才。另一部分作者梳理了日本自唐代兴修东京、京都是与洛阳建城史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城市功能的设置,近乎一致。此外作者在本书中展示了近30年来日本汉学家关于洛阳城研究的相关著作文章学术史的目录,做好了文献综述工作,这对于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作者而言已是极其不易。11-25
  • 思考的芦苇
    其实可以给个3.5。跟日本关系不大,就是引用较多日本学者的评论,以及第三章写日本社会中的洛阳元素。整本书第二章占绝对大部分的篇幅。基本上是汉到宋,洛阳的文化渊源。涉及唐前洛阳的文化和城市性格形成,洛阳在唐朝文学作品中的表象,宋朝洛阳在野政治人物圈子与二程、洛学的关系。我觉得是对洛阳文化不错的梳理,评分怎么会这么低?04-07
  • 五粒小松歌
    资料汇编,缺乏深度,读起来真是轻松。不能算严谨的学术研究,只算是知识普及读物。中日文化视域中洛阳的文化表象,中的部分集中于古典文献,而日的视域则只是引用日本近现代的文史学者的论述代替自己言说。看不到中日文化经由“洛阳”相互交织作用的路径。03-12
  • 平大相国清盛公
    洛陽確實是歸心之地,光是聽到這兩個字都能產生一種古典的安心。這本書把洛陽在不同階段的脈絡梳理得很清楚,我也為中日共同的文化血脈感到由衷地高興。知道京都為洛陽,最早還是看戰國時候,諸大名的“上洛”。但是現在的京都跟洛陽已經是雲泥之別了,蒙蠻切斷了華北的文化根莖,而red的十年浩傑更是把整個賽裡斯的文化連根拔起,只剩下一些殘渣,每每想到此,就感到無盡的悲傷。文化留存也好,經濟發展也罷,洛陽跟京都都已經是完全不能比了。以後想去平安京旅遊。不懂為何這書分這麼低。04-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