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愚公
    这部书翻译过来已经很晚了,虽然崔瑞德称赞这部书,但是费正清对此则持批评态度。或许是偏见,但是这部书确实像一部明代经济税收的综述,而不是一个纵深性的学术研究。万明也认为,这部探讨明代财政的著作,却根本未能从《万历会计编》中获得有效信息。这一切都让黄仁宇这部自负的著作产生了阴影。不过,通过这部书来了解明代财政经济,依然是一个不坏的选择。09-27
  • 流星飞绊
    明朝的财政制度是一个极端分裂的矛盾体,是传统儒家“仁政”少税与财政积贫积弱的分裂,是洪武祖制与其后实际境况的分裂,是理想中央集权与实际落后技术水平的分裂。不可更改的低税旧制严重削弱了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力量,一方面使大多数官员不得不寻求非正式的资金渠道,从而滋生了众多底层欺压与腐败;另一方面也使明王朝没有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与国防,其唯一达成的目标就是防止了地方对中央的反抗。从制度层面上来讲,明朝的财政是一个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规定与数据的模糊与不切实际)、技术基础薄弱的制度,但这一制度却遗憾的被后来人所借鉴。黄仁宇抛弃了苦大仇深的“封建阶级论”,试图从制度层面上剖析明朝失败的原因。显然,这样的王朝是很难诞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我觉得它至少要到鸦片战争才算得以露头。07-13
  • Augentropfen
    黄仁宇做了一件前人没有做过后人一段时间内也不会超越的事,称之为黄仁宇最扎实的一部研究也不为过。边看我就边想,他这是查了多少资料啊我靠。说实话看起来有点费劲,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才啃完,主线有点乱,专业性太强,数字罗列过多。总结特别全面,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处经济线索黄先生是落下了的。非历史专业者还是慎读,比较枯燥,也比较难懂。06-28
  • 席缪
    书的价值与意义一如杜希德在序中所言,旨在凿空启后,直到现在大陆也拿不出足够分量的财政史能替代本书作为教科书的地位。问题很容易就可发现,整体而言,黄仁宇犯跟一般的美国学者不太一样,他跟何炳楴、许佋云这些华裔学者相似,是以“空疏”二字为纲目,故有眼界而不可坐实。汉学道脉,唯杨、余师徒不在此列。01-11
  • 森雲
    很细致深入的研究。太过细碎的地方比较枯燥草草略过了。得出的结论也与旧说不同,与《黄河青山》中一直说的类似,帝国是无力承担的精细化管理,导致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进退失据,无能为力。11-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