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美学与批判理论。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与“自然”》尝试从“自然”出发重构1950-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体路径是: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继续改造“内外自然”这一历史时期,以此一时期涌现出的新山水画、“大跃进”民歌壁画、“自然美”的争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喜剧等文艺、美学实践为具体对象,考察其所呈现的独特文化—政治经验(国家建设、新人培养等)。在“自然”这一核心范畴下,《社会主义与“自然”》将看似零碎、分散的文艺实践与美学论争重新整合在一起,使之呈现出“文化政治”的广度与强度,并在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获得意义的伸展:首先呈现隐藏在各种文艺实践与美学论述背后的核心线索——“自然”的重建(从外在的自然形象及其意义,到人的“自然本性”,再到作为“第二自然”的风俗世界的建构);其次追问这一重建过程遭遇到何种根本难题,以及这一难题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有着何种启示性意义。


朱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美学与批判理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由“自然”切入社会主义,典型的西方问题迁移为本土问题。这种迁移当然是可行的,因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西方化,但是不能简单地迁移,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具体进程无疑是复杂的。朱羽显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指出西方自然观(辩证唯物论、自然经济、西方批判理论)对“自然”意义的影响,一方面说明“自然”语词本身(自然而然)携带的本土意义影响,严格地基于本土事件(国画改造、《山乡巨变》、《朝阳沟》、美学讨论、大跃进、社会主义喜剧)的分析,还原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主义的复杂三元框架下的自然议题(“自然”表象、内在自然与第二自然)。相比于皮埃尔阿多《伊西斯的面纱》从赫拉克利特写到海德格尔,朱羽只把范围限制在中国1950-1960,无疑也是明智之举,展示了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论文)的思路。02-20
  • 紫曦
    虽然使用理论的方式(理论与文本材料、政治话语之间的连接)还有生硬和过度的地方,或者说几套术语关系在使用中需要再考量,但不得不说这种研究方式很值得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研究参照的标准,没有这个思考深度别来谈。12-24
  • 远树
    导论雄心勃勃,收获也颇丰;之后的具体分析反而较为生硬,最后也没正面回答“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断裂’与‘连续’的问题”。不过作为博论,真的算了不起,对自己的提醒也很深刻:要啃硬骨头,触碰大问题09-27
  • 蘆荻
    必須滿分,滿分,滿分!11-20
  • 在三个维度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主义的综合视域中,去考察“自然”的多重领域,表象,人的“内在自然”,以及作为日常化生活化的第二自然。理论厚实,分析精彩,文字稍精炼些会更好05-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