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毛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臧舟壑
    借黑泽明的话来说,现在的青年想干编剧搞写作的,真该好好涉猎一下俄罗斯文学。然后回头再看看自己写的东西,基本都可以扔垃圾箱了。老陀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搬到现代荧幕也毫不过时,尤其是斯维德里盖洛夫这个人物,几乎有后现代的身影05-20
  • 托马斯杨
    早在加缪、萨特之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经在讨论“存在主义”了,作为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全方位讨论了个体存在与世界规则之间的关系。老陀通过写实的手法,设置了一个大场景,浓墨重彩描述了一个陋室落魄青年做了一件极端事件之后对自己、对朋友家人、对社会的心理变化与煎熬,其中很诡异陆离的point在于主人公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权力”的臆想:“自己到底是虱子还是人?那么,好吧,我是不是应该去杀个人去证明?”我觉得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以及无疑这是我读过的最深刻的心理描写著作了。但有一点,只指出来,不做评论: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著作,作者往往以宗教归宿做为最后的结尾,《罪与罚》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这种著作还挺多的。03-30
  • 水寞花仙
    “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我猜到他那無神論的超前讓他在監獄裏備受歧視,猜到了自首后繼續他那陰鬱多思多慮的性格給他的孤獨,也猜到了他執拗的哲學觀在向自我贖罪自我解脫這條路上的阻礙,但我沒猜到陀氏給他安排的出路竟然是愛情。愛情竟然能有改宗換教的特異功能嗎?還有一點我於是明白了那些看不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想必是沒把書看完,如果看完就不難理解這個曾經像佐助一樣曾誤入歧途但其實是個善良暖男的本質了,也就明白他所說殺人根本不是罪,古今偉人都是原始積累的殺人犯了。要錯就錯在他消滅貧困造福人類的方法有些欠考慮。陀氏的心理學小說特點在這本書里登峰造極,就連淫棍斯維德里蓋洛芙和狡猾的偵查員波尔菲利都變得那麼可親可敬了。遺憾的是,女性全是阿廖沙附體,沒有一個是很壞的,這一點稍微扁平一些。04-07
  • 萨拉热窝的兔
    每个人都是拉斯科尼尔科夫,拉斯科尼尔科夫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有罪。01-28
  • 一粒麦子
    搞不懂好在哪里。像戏剧多过像小说。书里个个感情激烈,言行夸张。次要人物都没什么立体感。很多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底层人的描画真实细腻,我却觉得他们在书里像身不由己的演员,作者真的深刻了解、理解他们?《罪与罚》像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独白,记录他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08-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