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郑雅君,1990年生,甘肃张掖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2014)、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2017),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曾两度获得中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2015),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优秀学位论文奖”(2017),北京大学“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等荣誉,博士论文获得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2017-2021)。

内容简介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 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自中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与高校扩招以来,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长。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她从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那里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深入到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农村贫困学生的大学经历,探究了价值话语、机会结构与个人动力如何在家庭主义传统与市场经济交织着的社会转型期塑造他们的观念和决策。这《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是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Gerard A. Postiglione(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分类,是书作者提供给学界的一个知识亮点;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将给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结果变量,雅君则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箱,指出“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困难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当社会舆论还在争辩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才能公平地走向社会的时候,雅君的这份教育与文化社会学专著已经深化了这场争论,不仅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匣子”,而且呈现了其中的异质性。相信这《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的文化关怀和深刻意义,不仅适合学术工作者阅读,更适合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思考。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我在上大学之后,长久地困惑于两个问题:我与其他同学高考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是不是有某种东西是高考试卷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直到我读完《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我才恍然大悟—“‘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直接洞穿了大学生所面临的窘境。所幸的是,雅君学姐提出了应对之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避免走弯路的金玉良言。

—陈建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阅读完这《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我之所以感到慰藉并受到鼓舞,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学生生活中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经历过哪种文化障碍的状态,都不是孤单、羞耻的。我真诚地推荐和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这《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孙露(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生)


作者郑雅君,1990年生,甘肃张掖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2014)、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2017),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曾两度获得中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2015),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优秀学位论文奖”(2017),北京大学“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等荣誉,博士论文获得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2017-2021)。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乔峰
    单看书名就可以和《我的二本学生》对照阅读。已经同样是top大学的学生了,依然有如此巨大的无法弥合的差距。我不太敢说这个差距是阶级差距。否则又被扣仇富的帽子。06-06
  • 行止
    正统学术研究方式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是很必要的。(但我其实觉得本书是用复杂的学术模型和语言把几句话就能概括的道理包装成一百倍大07-09
  • Nelly.L
    中国本土版《出身》+《寒门子弟上大学》,作者的质性研究做得很扎实,结论引人深思,建议所有大学新生都读一读。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体制-市场的二元精英职业路径其实给寒门子弟留出了一定的“弯道超车”空间。我会很好奇,如果这项研究是在2020-2022年做的结果会是如何。02-24
  • 等等等等
    读前言导师推荐和作者导论,对显现出的学术严谨性颇有些期待。读完不得不说时失望的。旁征博引,给学生归类,贴各种fancy标签:目标掌控模式,直觉依赖模式,自主驱动,机会主义,价值归顺... 然后呢?读者只要不装外宾,书中所有现象和结论都早已熟知。说难听点也就几篇公众号的水平。基础教育失衡,出身导致眼界缺失起跑线远。原因是通透的,那该怎么办。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越发脱节,原因是什么,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怎么做的,有什么经验教训。为什么努力又聪明的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教育却找不到自己也找不到出路。如果社会做不到,能否大学本身对学生提高容错率,鼓励在校期间探索开发自己的志向兴趣。这些我期待的展开都没有。最后寥寥几句给寒门学子的建议也无聊得很,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社科学术作品这就是可以拿出来夸的吗?我不理解。07-04
  • 想faker怎么做
    极好的一本书,可惜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三年了。正如书中的直觉依赖模式,我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学时光,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大三的时候跟风考研,考研失败,错过了招聘,去了一个私企,工作了几个月辞职了。万幸的是,在私企的工作经历,让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来进入了体制内,觉得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基层的上限太低了,努力去更高的平台吧。还有,要做一个目标掌控者,多一点“功利心”,多与他人沟通。建议高三学生、大学生、家长、老师都看下这本书,真的有很多建设性的意见。05-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