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小悠,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北京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研究方向为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历史文学、历史普及类作品的写作,已出版《年羹尧之死》、《清代的案与刑》、《九王夺嫡》(合著)、《英和日记》(整理)。

内容简介

☆制度、人事、案件交织,绘刑部260余年沧桑变化

☆国法、人情、利益错综,窥清王朝统治的底层逻辑

☆传神写照技术型刑部官员,刻画法律精英们的精神侧影

☆细致再现刑部与其他中央部门、地方官员的往来博弈

——————————

《人命关天》综合编年体官修史书、各类典章、档案、文集、年谱、笔记等史料,对清代刑名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详细梳理。同时,在制度史研究中引入对人、事的考察,刻画了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刑部技术型官僚形象,由案件的驳议往来,再现刑部与其他中央机构及地方官员在法理、人情、利益交织情况下的多重博弈。

全书通过分析清代皇权在刑名体系中的环节性作用,揭开了有清一代如何提升刑名体系的运作效率,以维持全面制度化治下的政治与社会稳定,由此缓解统治合法性的危机。


郑小悠,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北京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研究方向为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历史文学、历史普及类作品的写作,已出版《年羹尧之死》、《清代的案与刑》、《九王夺嫡》(合著)、《英和日记》(整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豆友258513881
    没读完,看不进去,讲的是制度。但是乱世人命从来不值钱,制度只是上层的自我空转。06-25
  • 柏林灰
    清代刑部通过专业化彻底架空了三法司的监察院和大理寺,成为天下刑名总汇。但专业化导致官员流动性下降,也不利于刑部堂官进一步升迁。清人对本朝律学成就十分自信,认为远胜于古人,这种自信反过来阻碍了晚清司法改革。07-24
  • DIFFERENT
    清朝皇帝彻底控制国家政府机关而无需内廷制衡,专制达到顶峰;同时皇帝是最大的官僚,受到官僚制衡,不再是视人命如草芥的君王,凡事也要讲究合情合理合法。07-20
  • 一路看来
    天下刑名总汇的刑部在有清一代显得“位高权重”,那是与寺、院对比而言的。相较于法制史上的制度,比如司议、堂议、秋审、会审、双签、双请、部驳议处等等,监督与制约制度的背景终究离不开封建皇权集中的政治与“本朝与胥吏共治天下”的社会现实,“人命关天”已经融入到社会治理和政治斗争之中了。另外,我特别喜欢技术官僚的乌托邦中的刑部官员的讨论,他们的出身、任职、迁转及案件处理中的人情世故,可读性特别强,他们是复杂的,沈家本、韩崶、薛允升等等刑部官员的生平与著作,本身也是法制史的一部分,所以更加理解那些写札记日记的人们了!09-25
  • swordsman
    逻辑还是很清晰的,内容也很全面,但是结构上感觉不是很合理,首尾都在讲制度,中间反而讲人,感觉有点跳脱,所选取的刚毅和赵舒翘也都是晚清人物,并不能展示整个朝代刑部官员群像。读完感觉,清代在统治制度的多个方面都已在政体允许范畴内进化到了极致。但是官僚集团的问题大概是无解的。再完备的制度也会因为信息差、时移事迁催生更高明的下有对策。这个问题不光清帝挠头,毛也挠头,现在估计也得挠头。07-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