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國哲學家,生於巴黎,曾任教於索邦大學(University of Sorbonne)及梵森大學(University of Vincennes),為‘68年五月學潮運動先驅。思想影響後世甚鉅,範圍包括哲學、政治、心理分析及哲學等。著有《差異與重複》(Difference et Repetition)、《何謂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千重臺》(Mille plateaux,與加塔力﹝Felix Guattari﹞合著)等。

内容简介

這項研究並不是一套電影史,而是嘗試對屬於電影的影像與符徵進行分類。我們在此對第一類型的影像──即運動-影像,還有它的主要變化──感知-影像、動情-影像與動作-影像,以及構成上述影像特徵的各種(非語言學)符徵等等進行思考,有時是光與陰影的抗爭,有時又是光與白色的關係。這些質性與力量有時表現在容貌上,有時又展示在「任意空間」裡;有時揭示出原創世界,又有時實現於假定為真的地點裡。電影裡的偉大作者各有所長地發明並構成了這些影像與符徵,他們不只得以媲美畫家、建築師與音樂家,甚至可與思想家並駕齊驅。光是經由視聽效果而批判或讚揚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說明思想如何用運動-影像,以及最深刻的時間-影像的聲光符徵來進行,以求偶爾能生產出偉大的作品。


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國哲學家,生於巴黎,曾任教於索邦大學(University of Sorbonne)及梵森大學(University of Vincennes),為‘68年五月學潮運動先驅。思想影響後世甚鉅,範圍包括哲學、政治、心理分析及哲學等。著有《差異與重複》(Difference et Repetition)、《何謂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千重臺》(Mille plateaux,與加塔力﹝Felix Guattari﹞合著)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把噗
    唯有将"观众-电影-导演"三位一体进行表述,才能透视进影像的最深层;德勒兹发现了观众,他像位艺术家,而不再是哲学家:"运动-影像"简单表述便是观众在生成-演员,被动的反应;而时间-影像则让角色反生成-观众,一种带入的体验。当然,我们可以构想一种新的空间-影像,观与被观融为一体,不再有带入与生成,观众便是角色无差。02-26
  • Hugo
    比天际更远,比灵魂更深。呵呵哒!04-14
  • 慢胡
    阅读进度很慢。感觉黄先生对德勒兹还是很兴趣且有深入的,但翻译上文胜于质不提,刚读了几章已发现好几处严重错译。(特别是,作为一本话语在哲学级别上的译著,不应该有任何为了文字通顺而牺牲逻辑准确的处理)标星不为其他,给朋友们扫个雷。12-01
  • Derridager
    个人认为把握好其中评述伯格森的几章就大概可以不用看了,不必死磕到底。在这本书里,影像是“运动的世界展现”,是“诸多呈现物的集合”。简单来说,就是任何意识不再是某物的意识,意识本身就是事物。这某种程度上取消了主体,因为意识不再附属于人。电影没了中心,开始了进行无中心的运动。这些影像组成内运平面,“影像与运动的同一性”使得物质与光的同一性得以成立。在不同影像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就有区间(动作与反应的间距)出现。当有生命的影像与不确定中心关联,出现感知-影像;在世界的蜷曲中,我被施加于某种动作或作用于事物的某种可能动作,出现了运动-影像;我具有了某种情感变化(别管什么“启动冲势”),就有了动情-影像。可以粗暴对应:看到拿枪、掏枪射击、被枪吓到。(德勒兹看到估计会吐血吧!07-27
  • 韩梦想
    在大年初一读完这本书还真是有纪念意义呢......目测此人为水象,但实际上是摩羯座,太不科学了.......相比较来自于柏格森和皮尔士的各种演变运用,看看他具体的文本分析更好使。让人感叹的是他也阅片无数......后面这个大形式小形式以及各种分析默片喜剧黑泽明沟口希区柯克等等等等那真是特有才华的.......01-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