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才华横溢的美国历史学家,以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誉于世,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他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提出的诸多论题,如天下与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科学与儒学、经典主义与历史主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为中国研究学界提供综合性的思考框架与对话坐标。

内容简介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聚焦现代性冲击之下的近代中国那「浑然一体又岌岌可危的智识世界」。全书分三卷,先后出版于1958至1965年。第一卷《思想延续性问题》和第二卷《君主制衰亡问题》分别从思想和制度的角度探讨儒家中国的消亡和传统的断裂;第三卷《历史意义问题》则分析儒家的「游魂」如何在新的意义上为经历了现代革命的中国提供延续性。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才华横溢的美国历史学家,以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誉于世,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他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提出的诸多论题,如天下与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科学与儒学、经典主义与历史主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为中国研究学界提供综合性的思考框架与对话坐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春雪
    老派学者之必要,在于可以拯救被当代流水线学术工业败坏了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可惜再也难有列文森了。07-27
  • 维舟
    可以肯定是列文森这部经典著作迄今为止最好、最全的中译本,之前的译本漏译、错译都所在不少(当然,公平地说,列文森也不是一般的难译)。列文森的论断,固然有其可议之处,但可以说是讨论这一问题时无法绕过的。现在回头来看,他深受德国思想的影响,这本书就有几分像斯宾格勒《西方的衰落》,写的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历史哲学,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而非国家来看待,看重的是这种文明个别的“命运”(fate),而非它与各文明共同的“归宿”(destiny)。不过当然,这一“命运”是否如他所断言,最终取决于其自我更新能力和身处其中的无数个体的选择。09-01
  • 羽扇纶巾
    第一卷 思想延续性问题政治或者经济冲击使得民族-国家从共相滑落到殊相,文化主义只能破产,朱熹/董仲舒与历史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晚清的中国犹如晚清碑学的书法。确实今文学依然在闪烁,但今天的闪烁绝不是永夜的长明。01-17
  • 鸿渐
    终于有时间仔仔细细读一遍,觉出来有很多问题。列文森的许多观点都很武断,对中国经验论的评论显示出他对中国的“知识型”的不了解,在讲西方唯名论时又错漏频出。列文森似乎认为西方科学是“为知识而知识”的结果,而把中国的博物学兴趣与考据兴趣视为冲抵政治负担的需求的产物,显然不合史实与逻辑。列文森有一巨大矛盾,在指责中国的士人对思想有着朴素而暧昧的信任的同时,又尝试把很多复杂问题还原为理念,儒教中国这个靶子因太大而显得异常空泛。许多错谬可以用时代局限性打发,但到底要谨慎阅读,拒绝神化作者。和读张灏与萧公权二位先生的作品的感受相似,要么罗列甚多而无深论,要么立场过强而以论代史,海外的近代思想研究总是在这两端间摇摆。05-12
  • 追随我心1802
    跳读英文版时对照参考。就我读到的不多一部分来看,翻译质量总体上挺不错的。第二卷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我不赞同翻译:第一,第二卷34页”Any dynastic establishment, …, had the same need to patronize but also the same need to qualify Confucianism.”其中patronize和qualify分别译为“庇护”和“也需要符合儒家的标准”(253页),我觉得应为“资助”和“限定/修正”。第二,116页”Now Max is established, but not in the spirit of concession.”其中concession 不是“特许”(346页),而是“让步”。04-2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