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年生,现为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席教授,创立并主持耶鲁农政研究中心。斯科特于1992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97年至1998年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2020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将最高荣誉“阿尔伯特·赫希曼奖”授予斯科特,以表彰他“广博而卓越的跨学科研究”。其主要著作《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支配与抵抗艺术》《国家的视角》《逃避统治的艺术》均有中译本,读者众多。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耶鲁大学法学院,2008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近期出版专著《继往以为序章: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译著《我们的孩子》《娇惯的心灵》《寒门子弟上大学》。“雅理”出版策划与主理人。

内容简介

文明破晓·农耕初兴·城镇乍现·国家诞生

《作茧自缚》带领读者穿越到人类早期文明国家形成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巴里·坎利夫爵士盛赞《作茧自缚》:“历史就应该这么写!”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最新著作,全书以大历史的纵横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主要关注两河流域也即美索不达米亚的初民国家,必要时也纳入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这是斯科特集毕生功力,综合考古学、生物学、环境史、人口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所写作的人类早期国家的文明史。《作茧自缚》既有跨越数千年、游走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恢弘视野,同时又随处可见严谨、细致、令读者拍案叫绝的分析,对人类早期国家的形成这个文明史的大问题,书中提出了若干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农耕社会对灌溉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召唤出了国家,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斯科特借鉴有限的考古成果,跨越学科知识界限,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冲积平原,推测人类的谷物种植和动物驯养活动其实发端于湿地,种植、驯养与采猎等谋生之道共存,直到初民们转向单一的谷物种植。其主要原因在他看来是最初具有群体暴力特征的人群掌控了活动范围,将吃着杂食的人们“拉进”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群体形态,并构成早期国家的起源。以田野研究见长的斯科特,在没有田野的历史通道中照样展现了他有关群体生活历史的想象力,他摒弃线性时间观,找回和修补了那些被遗漏的人类生活经历。06-13
  • danyboy
    田雷老师译本。人类远古神话的另一种叙述,作者的意图“昭然若揭”,就是要说人类的农业文明相比起自由而野蛮的渔猎时代,是一种自我束缚,自我奴役。阅读时,即使感觉到有些论据是武断的,特地挑选的,但一想到人类早期还有另一种可能,就会感慨。作者实际是在讲述一种基于人类/考古学的政治主张,这就足够了。11-07
  • 阅湖
    斯科特老爷子对于“早期国家”形成史的颠覆性叙事,纵横捭阖,睿见恒出。正如作者所言,最好的历史学,也应是最具颠覆力的,因为它可以揭示所谓天经地义之事究竟是如何形成。而此书无疑实现了这一目标。顺便谈及标题翻译,台译作“反谷”,得其形不得其意。盖Against the grain为英语习语,grain指木之纹理,故由“逆纹”而引出“格格不入”之意。Scott以此作书名,实为一语双关(grain在书中象征早期国家之自我驯化),中译确实不易处理。田老舍其形而意译为“作茧自缚”,或不失为一种选择。05-31
  • 任小羊
    斯科特又来了,看似换个领域,其实还是那些套套,这里仿佛又是一些“系统人”,和另一些“后现代”的“游牧”“理性”人……11-10
  • Cadmus
    从营养学出发论述游牧/渔猎相较定居的优越性感觉还是有些薄弱,纵然定居生活带来的确定性能让族群在较低水平下维持相较前者更快的人口扩张,但游牧/渔猎本身的风险是否被忽视了呢?全书更像一本加厚了的导论,有的地方论证有些粗糙,可能重要的是对既定认知提出质疑、引出更多问题吧。但就大的线索来说,人类历史就是对自身不断“驯化”的进程(或者可以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应用在更广泛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也正是这种集中驯化带来的生产力,才使得定居与疆域国家成为更显著且到最后是唯一存在的社会形态。(人口聚集带来的传染病风险确实应验了)11-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