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歇尔·萨林斯 生于美国的犹太人家族,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经济学》《文化与实践理性》以及《历史之岛》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人性的西方幻象》精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的三篇论文,由王铭铭教授选编。

《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为萨林斯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的演说,关注的是太平洋群岛及其近邻亚美大陆的人民如何以互惠方式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冲击”,西方物品和西方人如何被整合成了本土权力。

《甜蜜的悲哀》这篇长文的主题是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西方经济行为模式背后的远古宇宙观背景,萨林斯力图通过此一探讨反思在人类学界以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界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论点,如“罪恶”“需求”“权力”“秩序”等。

《人性的西方幻象》指出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被“人性”的幽灵困扰:人是被迫受制于自身兽性的奴仆。萨林斯认为这种观念不过是一种幻象,这一幻象同样起源于文化,而通过修昔底德、霍布斯和约翰·亚当斯之间有趣的政治哲学关联,我们可以勾画出西方人在解决人性本恶这一基本命题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独特形而上学。

当亚洲于18世纪进入欧洲的意识当中时,它马上就被当成了治疗剂。作为香料和毒品、美食与养生之地,东方,一如德米尼所言,不仅以其绚烂的外表让欧洲目眩神迷,也是潜入整个欧洲躯体的一种存在。——《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

身体必须以特别强烈且非常痛苦的方式承载社会结构。这就是我想在《甜蜜与权力》的考古学中提出的论点。在西方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人们对一切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看法,都一度通过个人快乐和痛苦的美妙转喻而在常识和哲学层面上得以表达考察。——《甜蜜的悲哀》

西方文明建立在一个对于人性的顽固而错误的看法之上。对不起,请原谅;这不过是一个错误而已。但这种对人性的错误观点危及我们的存在,这倒可能是真的。——《人性的西方幻象》


马歇尔·萨林斯 生于美国的犹太人家族,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经济学》《文化与实践理性》以及《历史之岛》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蛋丁
    这类批判只有人家内部才好做,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继续认识他们的批判对象吧07-28
  • Thelasthinker
    读过英文版,文笔极佳,旁征博引。04-16
  • 小新阳
    人类学家的脑洞有时候真的是很清奇,好多想不到的东西都能给你扯出个一二三来。但有时候又不能不感叹,人类学对于西方本身的反思真的是狠到骨子里去了。人类学为什么对现代性价值观世界观这么反感啊? 说实话这本书在骨子里和列奥·斯特劳斯对于现代性批判没什么两样……极端左派和极端右派一体两面。同样是从霍布斯追溯到西方犹太-基督传统,然后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和经济秩序一锅端了。惊叹一句极端也有深刻之余,也不免对出路和前景多几分怀疑05-28
  • SeaHoney
    收获最大的一点:并不是经济冲击与文化回应的模式,或许恰恰相反,是“全球性物质力量的特定后果依赖于它们在各种地方性文化图式中进行调适的不同方式”。也就是说,第一,文化模式影响经济行为而非相反,第二,全球化模式并不只有西方影响非西方这一种,地方文化体系也可以反作用于世界体系。对我自己的启发,思想史亦是如此,并不是西洋冲击东方,而是东方在这一过程中折衷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无论多么不伦不类),这种文化之新不仅相对本土而言,更是相对世界而言,这与T.S.艾略特描述文学“传统”的嬗变相近,即那些新出现的地方性文化也改变了整个文化体系,并同时将新文化打上了世界性的烙印。最后,必须感谢责编大人赠书鸭!05-30
  • 青稞先生
    第一篇“资本主义诸宇宙观”最清晰,而且和《末日松茸》中“地方性提供意义,资本作为翻译媒介在转义中谋取利益”,以及“对文化(萨林斯)或自然(末日松茸)的干扰可以被挪用(萨林斯),甚至产生好的作用”的洞见十分对接。第二篇“甜蜜的悲哀”很有洞见而且隐藏的脉络有厚实内容为基础(芝大西方思想课的缩写),第三篇拉杂太多而且目的性太强,方法论上有些立不住脚,更像是一篇古典著作阅读随感(第三篇随意到甚至没有参考文献)。02-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