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W.H.奥登(1907—1973),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由于其出生于英国,后来成为美国公民,所以也有人将其列为美国作家),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数量巨大,主题多样,技巧高超,身后亦备受推崇,其独特风格对后辈作家影响深远。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1904—1986),英国小说家(在身份归属问题上,他与奥登情况相同,国籍都在三四十年代由“英”转为“美”),著有小说《葬礼》、《再见,柏林》等。由于衣修伍德一生交游广泛,因此其回忆录等文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他的小说。

内容简介


奥登是二十世纪改变了整个英语文学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诗歌、戏剧和评论领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现代性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为众多作家带来的深远启迪,是难以统计、不可磨灭的。作为国内第一次出版的《奥登文集》的第一部,《战地行纪》是其中体裁最 为独特的作品。

奥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他思想轨迹的几度易辙,也在于其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频繁的旅行经历塑造了他充满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变了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一九三八年的中国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次,和他结伴而行的是他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战地行纪》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冯玉祥等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战地行纪》就是后来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战地行纪》出版时间正逢欧战爆发前夕,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木卫二
    并非披沥之书,而是应景之作。残忍地说,这个景,正是发生在远东的中日战争。文字间甚至都不是傲慢,而是旁观一场和自己无关的战争,他们经过了几处火线地带:珠江口、徐州外围、潼关、太湖防线和歌舞升平的孤岛上海,抱怨食物难吃、中国人爱吐痰、试图窥探战场但脚力也不行。“确实极度震惊和愤慨,仍然无可避免地属于另一个世界”。世事巧合在于,一年后欧战也爆发,英国也下水了,并且导致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土崩瓦解。然而,奥登和伊舍伍德双双跑去了米国。寄希望于知识分子弃笔从戎,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最为感慨的是,在同一时期,少年王鼎钧正在兰陵老家追赶着《昨天的云》,老舍先生可能在武汉组织宴席欢迎奥登一行。这本书的存在,当然是一再说明,战争并非只有火线交织,它以各种复杂、扭曲、暧昧和混沌的形态出现。04-29
  • 二十月
    一想到奥登和卡帕、史沫特莱、博古、周恩来坐在一起就觉得特别有意思07-20
  • 安提戈涅
    衣修伍德的“他者”视角带来的观察极为有趣,从衣修伍德到何伟,几十年间某些观察的角度与内容竟是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相遇的偶然性令人惊喜,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涌现行纪中,总觉亲切可感,而人与战争的相遇,大概则是衣修伍德描写的:“是无所事事等待数日……是拖着条烂腿躺在一个马厩里……是不知所措,极度惊慌”……03-10
  • 远子
    奥登和衣修伍德1938年从香港入广州,北上武汉,经郑州去徐州,到西安后又折回武汉,再经南昌去了金华、安吉和温州,最后去了上海。一路上还经过很多县城和小镇。——这又是一份值得收藏的“文学路线”。对照此书,重走他们的路,一定很有趣。11-22
  • 林微云
    看过战地的纪行和小说不少,黄仁宇《缅北之战》的青涩,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伤痛,乔治•奥威尔《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沉重,奥登合著的这本关于中国抗战时期的《战地行纪》却让我五味杂陈,这里有一个我所不知道的中国。01-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