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旅行作家。過去三十年間,他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學術界討論。他也曾擔任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地緣政治分析主任、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客座教授、五角大廈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委員、華盛頓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兩度將他列入「全球百大思想家」之林。卡普蘭曾實地採訪中東、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前蘇聯與阿富汗戰爭等戰略要地與新聞前線,至今已有十數本關於外交事務、地緣政治及旅行相關書籍。在台出版作品包括《世界的盡頭》(The Ends of the Earth,馬可孛羅2015再版)、《南中國海》(Asia’s Cauldron,麥田2016.1)、《地理的復仇》(The Revenge of Geography,麥田2017.7)、《歐洲暗影》(In Europe's Shadow,馬可2017.11)等書。譯者吳潤璿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畢。曾於軟硬體公司擔任業務和資訊專員以及於運動網站擔任分析師。其譯作有《看不見的屏障》、《鄧小平》、《在滿洲》、《被隱藏的中國》、《帝國落日》等書。

内容简介

《外交政策》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家」

《世界的盡頭》、《南中國海》、《地理的復仇》、《歐洲暗影》作者

在走遍世界的盡頭後,卡普蘭回到他出生之地

省思在中國崛起的現今,美國將如何自處與面對未來的挑戰

《征服洛磯山》以洗鍊而動人的文筆描繪從東岸到西岸的美國地景,檢驗形塑美國國力的地理特質,為美國外交政策提供貼近草根現實的思考架構。

相較於卡普蘭先前的地緣戰略論述,這本書較具個人色彩,結合親情、回憶、鄉土情懷、愛國意識,以及個人知識體系的養成,從略具自傳性質的角度,透過深具抒情風格的文筆,審思美國的地位與未來。

青年時期經常奔赴美國各地進行採訪報導的卡普蘭回顧兒時與父親四處遊歷的情景,以及當卡車司機的父親描述年輕時驅車穿梭在美國大地的故事。年幼的他已經領略到《讀者文摘》一篇故事中的父親在攜家西行時所說的「征服洛磯山」這句話的意義,那是由東往西穿越美洲大陸的旅人體會到的心境,也可說是美國先民開拓精神的一種寫照。

二○一五年春,作者從麻薩諸塞州自家出發,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泛美公路之旅,從東部的「垂直地景」(往上空發展的垂直型地景,較為閉鎖而缺乏開闊視野)馳向西部天高水長的「水平地景」。這也是作者在踏遍「世界的盡頭」之後,將畢生思索凝聚在美國大地上的一趟終極旅程。但這次他的角色不是單純的旅人,也不是在做新聞報導,而是帶著分析家的眼光,以及悄悄聆聽眾人聲音的耳朵,總結他對美國地理及歷史人文的思考,細緻分析地理因素(緯度、水文、陸地與海洋的配置、土地特性等等)對美國命運及國家投射力所造成的影響。美國東西各鄰接世界兩大洋,左摟歐非,右擁亞澳;密西西比河流向加勒比海,為美國開啟通往大西洋與太平洋(經由巴拿馬運河)的門徑,塑造大國命運。而美國之所以在二十世紀享有無人能望其項背的力量,一大部分是發揮先人由東往西開拓,發揮「征服落磯山」那種打天下的精神所獲的成果。

本書的撰述目的是透過一些獨特的視角,如父親年輕時的旅行記憶,歷史學者的「希望地理學」,遼闊無邊的北美荒原,以及朝中國蔓延的大海,描述美國這個世界的巨人。父親的旅行為作者提供無盡靈感;歷史學家建立必要且可操作的論述架構;荒漠代表必須克服的挑戰;西側汪洋則象徵美國的對外關係,一方面承載美國的國際責任,一方面也隱約預示不斷往西行進的巨人身影最終將在那裡逐漸消解。

在這個消解過程中,作者期許美國憑藉地理賦予的優勢,及其所造就出的影響力,在二十一世紀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中持續發揮正面的制衡力量。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旅行作家。過去三十年間,他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學術界討論。他也曾擔任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地緣政治分析主任、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客座教授、五角大廈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委員、華盛頓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mate
    作者于2015年重新驾车横越美国,一路上礼赞祖国山河、重新谈论“边疆精神”“昭昭天命”以及美国为何伟大、为何对世界不可或缺。光听上述简介会觉得卡普兰又把脸送上来给人打了(包括他明明也目睹了中西部穷人的困境,却仍不把川普当一回事),但应该这样理解:山水陶冶人的力量确实巨大,当美国人遨游在北美洲壮阔空旷的大山大河中,他便会如宗教般虔诚相信祖国的伟大。作者认为美国完成开发大西部后贯通两洋,于是既有边疆精神又没有后顾之忧,得以致力维护世界和平(?),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正是因为美国贯通两洋,原来的边疆成了内陆,使美国精英在几代人内逐渐抛弃边疆的“血与土”而成为东西岸大城市的寄生阶级,于是变得如此腐朽堕落误国。09-06
  • nothing传叔
    算是《荒野帝国》续篇吧,just so so,介于#这很MAGA#和#这不MAGA#之间。。。09-06
  • weictsai
    由東向西的美國邊疆之旅,講述美國的地理優勢與全球使命。全書充滿了美國邊疆學派史學的色彩。外人聽起來自然是充滿了後見之明與民族主義的意味。一方面呈現了川普當選前的美國社會當中都會菁英與鄉村庶民的分裂。可以算是美國保守右派的代表吧。繁體中文版的翻譯不算通順,但大致達意。09-02
  • 千无千
    如果看过皮毛、财富与帝国,再反过头来看这本书就觉得有些不痛不痒,从异国者的角度来读缺少了那种往西部行走的风光感和现场感10-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