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琼•柯普洁(Joan Copjec),布朗大学现代文化与媒体专业教授,重要的精神分析杂志《Umbr(a)》的创办人。她也是多部著作的作者和编者,包括《想象并无女人:伦理与升华》(Imagine There’s No Woman: Ethics and Sublimation)、《假定主体》(Supposing the Subject)等。她最新的研究方向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与中世纪伊斯兰哲学。
-译者简介-
王若千,曾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求学,关注左翼政治、艺术史和精神分析。

内容简介


★★ 对弥散在人文领域中普遍的“福柯幽灵”的雄辩声讨 ★★

★★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精神继承者 ★★

★★ 读懂欲望,读出文化叙述中无法发声之物 ★★

-编辑推荐-

★ 一场在雅克•拉康(精神分析)和米歇尔•福柯(历史主义)之间的理论碰撞,一次对历史主义的深 刻批判。在“如何处理欲望?”这一问题上,精神分析和历史主义分道扬镳。

★ 犹如亲临拉康的讲课现场,柯普洁娴熟地使用拉康的诸多关键概念去讨论一系列议题:亨利•柏格森、功利主义、吸血鬼、侦探小说和黑色电影、朱迪斯•巴特勒……她提出充分的理由向我们证明,在对历史过程以及生成原理的解释上,拉康的思考模式具有一种优越性。

★ 通过促使文化分析者读懂欲望,读出文化叙述中无法发声之物,一种新型的文化批评呼之欲出。

-内容简介-

《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是美国重要的文化理论家、拉康派批评家琼•柯普洁第一本专著,她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从电影、哲学、文学、摄影等多个角度,对弥散在人文领域中普遍的“福柯幽灵”发起了雄辩的声讨。拉康和福柯虽同被视为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但他们思想中的隐含分歧却将我们导向对诸多文化现象截然不同的理解与反思。

在书中,作者不仅尝试为精神分析重新夺回对“性”“凝视”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解释权,澄清语言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将展示精神分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主体是没有满足历史需求的历史产物。”作者主张,文化批评的使命在于读懂欲望,即文化表述中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

-专家推荐-

在《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之后,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切都无法维持原样了:电影理论、女性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将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彼此联系。头一回,一位美国学者严肃地对待拉康,并使文化研究对拉康理论的普遍挪用降格为一个理所应当的枝节问题。《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远远超越了政治正确,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正确:如果《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尚不存在,那么则有必要把它写出来!

——斯拉沃热•齐泽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baiya
    用拉康派精神分析来反思弥散于人文领域的“福柯幽灵”——历史主义。03-25
  • 十四卷
    最后一章性差异的部分非常精彩,对女性不存在的解读,不难想到为什么那种无法言明的享乐在此出现了,一种逃逸的进行时。09-20
  • Lexi
    看到有评论说翻译不好,自己是对照着英文版一起看的,确实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有不少明显是作者看错了复合句的逻辑)。 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译本,因为Copjec的行文真的很绕很迂回,也就比巴特勒好些.. 是我的话,估计都没有翻译的勇气,译者的工作至少是合格以上的。 书本身五星,非常精彩09-24
  • 添加伤肾酸奶
    挺好的,但翻译不行。以福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把社会化约为它内在的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网络。他(们)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去提出一个超越他所分析的权力体制的原理或主体。拉康派对此做出的驳斥或补充就在于他们认为真正确立主体的不仅是主体所看见的,还有他们未见的、超出其表征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其他部分意思不大,齐泽克读者应该都会比较熟悉。最后一章运用康德二律背反去分析性别概念倒是很精彩。这么一看巴特勒女士的性别操演论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后者混淆了语言的规律和对物自体的描述。不是性本身不完整,而是性是语言的不完整性。性差异与其说是被话语决定的,不如说是被话语的缺席所决定的。两性中一个范畴并不会补足另一个,而将这两个失败合在一起,你将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整体。07-08
  • Zufall
    整体而言更像是论战或者应用著作,而非理论著作。柯普洁一开始就把批判的目标锁定在福柯的追随者而不是福柯之上,可以说在这部著作中,福柯和拉康没有发生真正的交锋,书中的“真正的”福柯关注的是微观的规训权力,而拉康关注的是精神的概念结构,两者的焦点分布在伦理学和灵魂论这两个相当不同的领域上。书中并没有把这两个形象或者领域勾连起来,只是运用拉康的本体论来批判新民粹主义者的本体论。批判的主旨是,新民粹主义者的立场是非批判的,它混淆了经验对象与先验对象,错误地把大他者看作是意识的对象而不是无意识的结构,这一批判同样延伸到对性化公式的解读中,从而摧毁了性别的本质主义。此外,这本书的写作和主旨都很有趣,读完既对当代话语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学究的优越感多了一点共情05-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