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谈迁(1594~1658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诸生。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著作另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内容简介

《棗林雜俎》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谈迁。全书分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的记载、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真实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科牍、名胜、营建、器用、荣植等门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棗林雜俎》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谈迁(1594~1658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诸生。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Yen
    相較於其他筆記而言,《棗林雜俎》的性質是類似於《弇山堂雜集》,換句話說就是隨手抄的史料,目的是為了修史書而準備的。在他著名的《國榷》中,應該大量運用了這裡隨手抄錄的史料。然而此書不知是漏字問題,還是談遷本身對文字掌握的功力不足,很多地方讀的讓人不順暢(當然這也可能根本人低下的水平有關係)。另外此書雖是隨手整理的史料筆記,但有多計載明末乃至於南明的史料,不過我有點懷疑這些史料的來源(因為沒細對過)。另外此書記載很多荒誕不經的事,好比〈先正流聞〉或者是〈技餘〉,然而此書包羅萬象,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明史》借鑑的痕跡,使的此書還是值得一觀。09-20
  • 管先生
    杂俎一书,杂而有序,前半部分倍受史学家喜爱,然余独爱后半部分谈名胜风物及其奇闻轶事。正所谓读书一事,各取所需啊....04-30
  • 尼采与尼玛
    《国榷》的历史小笔记。12-28
  • 朱颐钊
    甲申乙酉之際,談遷在南京為高弘圖幕僚,後來居燕京、訪遺臣,是以對明歷朝掌故尤其是崇、弘兩朝史事多有見聞。比如說甲申四月南中定策時,史可法嘗提議在孝陵前抓鬮決定立福還是立潞,似為其它史料所不載。當然,此書也屬於近代刻印較廣、引用較多的一部明季史料,許多流傳開來的段子都可以覓得蛛絲馬跡。04-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