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瓦尔特•舒尔茨(1912-2000),德国哲学家。求学生涯受卡尔•洛维特、盖尔哈特•克鲁格、伽达默尔、布尔特曼等人影响。他的博士论文在伽达默尔的指导下讨论了柏拉图《斐多篇》中对不朽性的论证,教职论文在伽达默尔和洛维特两人的指导下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1955年至1978年任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拒绝接受海德格尔退休后在弗莱堡留下的教席,并且长期在德国哲学界和图宾根智识圈中享有最高声誉。面对着当时后现代思潮的崛起,他始终关注人的思想与世界的关联,坚持探讨西方形而上学诸多重大主题的传统与更新。代表著作有:《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变动世界中的哲学》《摇摆的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时代中的主体性》等。

内容简介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论文。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绝对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彻底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 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论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的最后,舒尔茨还继续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的自我中介的范式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回响,试图对谢林那为人所忽视的晚期哲学做出更精准的历史定位。

【名人推荐】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神圣家族”(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里面,谢林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这个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评估了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和定位,但另一方面,它也暗含着一个贬低性的判断,即认为谢林哲学尚未达到它应有的完满性,因此仅仅是黑格尔哲学的一种铺垫和准备。虽然爱德华·冯·哈特曼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曾经对“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近乎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出过质疑,但真正在这个领域里面给人们带来颠覆性认识的,乃是瓦尔特·舒尔茨于1955年发表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德国唯心主义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终结》。从此以后,学界对于谢林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趋向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才是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唯心主义的完成者和终结者。——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文版“谢林著作集”主编)

1955年,海德格尔的学生瓦尔特·舒尔茨(Walter Schulz)出版了《德国观念论在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完成》一书。这部指导性的著作为观念论哲学,尤其谢林的观念论哲学开启了一个尤为独特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正是由海德格尔照亮。——劳赫·胡恩(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001002003
    “把这一运动的结果只是把握成终结,也即对完全有限(完成性的)、被中介出来的本性的揭示。”04-24
  • 哑然鸟
    谢林最喜欢的比喻是植物。如果追寻的是直接性的事物,那么在最后只会觉察到失望。11-07
  • Schliere
    理性在自我之中(作为否定性的阶段)绽出式地否定着自身,因而对绝对性的诉求必然破灭,但哲学尚不能欢庆它的Sabbath。因为正是在此,绝对意志必然离开了“想要获得绝对性的意愿”作为肯定性的阶段重新回到自身。而肯定哲学对谢林而言无非是在理性之外拥有上帝的需求(或必要地对理性进行重新定位!),或对自我设定的力量、对「纯粹的能够存在的东西」的探究——作为「能够存在者」(第一潜能)把它自身变成了自己「纯粹的存在者」(第二潜能)的主体,并同时既作为能够存在者也作为纯粹的存在者自己把自身变成了客体,于是产生作为中介的「纯粹的能够存在」(第三潜能)并避免二者的同时消亡,当然,此处观念论的处理即谢林将第三潜能看作前两者彼此对立的排他性和片面性的解放。11-06
  • 木南明朔
    只能说我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康德,所以对这本书我也只是大略地看一遍。不过读完还是感慨万千,有一种一段故事结束了的感觉。一位德国老师曾经跟我说,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家有着一种理性的疯狂。现在想起来,大概这也确实是大部分局外人和研究者对他们的看法。不过,就身处其间的画中人来说,他们大抵并不感到疯狂,甚或会感到温暖和寂寞吧。04-26
  • Waldeinsamkeit
    主体问题即使在晚期谢林的论述中,依然没有脱离德国观念论的维度,甚至在后观念论时代,观念论影响下的对主体主义的讨论依然不曾过时;需要避免的是从观念论单个结论入手的盲目推导,这很容易使某些只能通过整个过程才会得出的洞见被误解与误用,如此自以为超越观念论的哲学只能是天真的假象;理性已经发现了自己的无力,对完全有限性的无能主体出路的探寻便成为了新的留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对历史性的克服和未来哲学,就在承载着观念论遗产的基础上,从一种自由的新的方向上出发了——这在“自由的宗教”中已经预先发生了,“没有限制着的动机,没有外在的权威,它所存在的方式仅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存在,因为每个人都是自愿地走过来的,每个人都是经由他自身的确信,通过他的精神在它之中找到了自身的家园,从而归属于它的”07-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