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志伟,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浫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学术作品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西方哲学智慧》(合著,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西方哲学史》(合著,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等。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海报: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哭之笑之
    大三了还在读“西方哲学史”,想想觉得很可悲。我觉得,高中就应该掌握好。不过这是基于一个和别人比较的视野,总是看见太多的同龄早已入门,优秀的外语与逻辑基础,开始熟练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方法,获得国外大学的offer,而为我还在门外感慨。感慨就是感慨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感慨预设了优秀的他者为标准。再进一步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我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处处讲究选拔,我抗拒竞争,竞争的观念却一直在控制着我。如果不需要与他者竞争,我也许可以慢慢看。不过也可能会转变为与自己的竞争,在时间流逝中希望自己进步,获得更多知识。然而“进步”也是一个与现代性共生的观念,但是处于这个社会中,我希望获得更多就需要进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希望知识能转化为金钱与权力……存在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吗?我为什么学哲学?02-23
  • sghdteiwuvncm
    这本和赵林那一本,再加上大问题一起看一遍哲学基本就入门了 可以去看原著了另外,哲学是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的 不了解这一点也就学不了哲学 当然科学也一样12-15
  • 然犀
    以前看《苏菲的世界》,觉得每个哲学家都说得对极了,每个人都构建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一本书就像一个万花筒。而这本书很多时候在摘要陈列,阐述过于疏离中立,在描述而不是在理解,欠缺感通力。07-26
  • 濟楚
    这本被列为复旦的考研教材,大三暑假在武大新图书馆阅览室用了两周时间硬着头皮啃完这两本书,除了记住一串哲学家的名字,书上全是问号,一头雾水,啥也没读懂,沮丧至极。那时决定延宕考研一年,补上基础课再去读硕士,但竟然裸考过了初试。05-05
  • 虫虫
    结合着b站上张老师的哲学课读,和国内的哲学史有些区别,比较系统化,对于重点问题解释得很亲民。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哲学著作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问题作为永恒无解的难题,的确难以用言语来表达。06-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