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中国思想史(三卷本)》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木下天一郎
    如果看过他的课堂讲演录等其他书籍和论文的朋友就没有什么必要再读这本书了。在他的著作中他的基本观点几乎变动不大。葛君的观点贯通中西,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既新颖也颇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够与西方和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相接轨,这份功力是一般人很难做得来。但是,作为一本题为“中国思想史”的书,如果只是写古代“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则显得有些轻重倒置,甚至过于体现一己之见,一家之言了,所以,这部书当做个人作品看真的有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但倘若当成教材去看,则有些不当。01-24
  • 小p
    非常不错的导论书,但可能是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地方仍不免有些流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导论卷《思想史的写法》当中有很多引人遐想的计划,可惜后面正文两卷还是没能充分的完成导论提出的任务。10-05
  • 春诵夏弦
    以其成长背景七年干一部中国思想史,不由想到大跃进。本科时就看过他的《禅宗与中国文化》,越看越没劲,整一个拼凑资料+外行话。中国思想史向来难治,因为要儒道释三家兼长,对此作者显然自负有余但力有不逮。早期学问不佳,后期又怎会好呢?何况做很多课题都是跟风,就是上海人说的风派,自己的观点有何新意?连续性需要你来论证吗?当然啦,在圈内水军来看,这恐怕就是他们的“好声音”了。03-03
  • 栖逸
    终于啃完。序论里写“一般的知识思想”,想法虽好,但真到写起来还是太难了;葛自己研究禅道思想,此方面所述颇多,又难读;最吸引我的是对【话语】的论述,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看待语言本身以及这种观点如何影响了思想,明显是受到了福柯的影响;很多地方强调了【夷夏之辨】,一种民族的心理认同,可与后来的【宅兹中国】连起来看;强调传统知识资源在接受新知时的作用,以及多处以文人群体的逝世作为思想转变/消亡的节点,此种【断裂】和【延续】我并不是很能梳理地清楚。07-28
  • 挂耳珈琲猫
    由明清西学部分做一点联想,作者在这里对谢和耐的回应还是比较到位的:如果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话,或许可以说中学与西学都是从根本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范式(世界观)。这样的范式同时包括了所谓的“器”和“道”。近代以前,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对自然界的研究和对形而上学的思考从来都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比如,中国的数术知识与阴阳五行观无法分开,西方的托勒密-第谷体系的背后也有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支撑。因此,从晚明到晚清中国士人对于西学的一大纠结之所在就是如何面对西学的器和道,因为二者难以分离,但中西两种范式又是那么地不同。正像作者举的例子,利玛窦带来的西学的天和地,不仅仅是不同于传统中国天圆地方的自然知识,这背后还有着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作为主宰者而存在着的“天帝”。所以中西的体和用确实不是说拼就能拼的。06-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