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伦敦国王学院中世纪史教授,曾执教于伦敦大学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他研究古典时代晚期、中世纪早期欧洲史30余年,尤其关注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群体,从这类群体的迁徙、帝国边缘与核心地带的互动出发,提出了诸多学术创见。除“罗马史诗三部曲”外,希瑟还著有《罗马复兴:查士丁尼时代的战争与帝国》《从迁徙时期到7世纪的西哥特人:民族志视角》《4世纪的政治、哲学与帝国》《哥特人》等书。他的作品被翻译为西班牙语、德语、波兰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具有国际影响力。

内容简介

帝国陨落之后,还能重生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nothing传叔
    中信的书,用纸也越来越薄如蝉翼化了。。。03-03
  • danyboy
    和上一册一样也读了很久,比起上一册那些陌生的蛮族部落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继承国和东罗马帝国们试图重整西罗马帝国的尝试,分别是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和查理曼,持续了四百年,但先后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宗在与东罗马、继承国以及其他基督教内部势力的联合与角力中,逐渐胜出,承担了整合西罗马的重任。这个观点本身并不是新见,但希瑟对继承国的描述,对失败者和胜利者原因的分析,对更多普通读者如我所没有见过的史料的陈述和辨析,来证明了这个观点。所以,对书本身,我“不能赞一词”,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浅薄观感吧。07-19
  • O.Kerman
    考察不同政权获取并维持权力的资产组合,比起短期征服的财富分配,或法律结构的有限稳定,意识形态更能形成长期的纽带维系,最终是教会意识形态同主流政治力量的合作延续了教宗罗马帝国。值得注意的是,边缘地区在与罗马帝国接触中促成了更发达的经济和更大的国家结构,削弱了罗马帝国,也逐渐使得欧洲发展趋于均等化,拉丁教会需要另一种权威结构,教宗制度和宗教权威应需而生,使基督教意识形态传播得以可能。很轻松的写法,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猜想和推论,可拿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参照来看。03-02
  • ULYSSES
    相当惊艳。把恢复帝国荣光当作书写后罗马时代的角度。某种程度上,彼得希瑟眼中的恢复罗马帝国相当于重新统一欧洲,在这个意义上,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的努力都失败了,只有建立了中世纪基督教大同世界的教宗制度算得上成功。而后罗马时代就有的欧洲统一之梦,以及蛮族边缘与帝国中心的互动,也将古代晚期到当代的欧洲历史连成一体。三个大人物每人两章的篇幅,最后两章讲教宗和教宗的新罗马帝国。场面热闹,有不少戏剧化的情节、历史的偶然、未预见的后果,考证、推理解开谜团的复杂过程经彼得希瑟呈现,通俗得出乎意料。01-07
  • 陆钓雪de飘飘
    查理曼宗教改革的长期影响产生了这样一个拉丁教会,它有建立在大教堂和大修道院之上的强大制度根基,形成并维持一个持续的宗教认同和改革方案,而不管周围的政治局势如何变化。因此,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情况相比,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并没有导致西方基督教世界分裂成多个组成部分。随之加洛林帝国的瓦解和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扩张(这要归功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及和北部与东部传教工作的成功),越来越明显的是,没有一个统治者(即使他被称为皇帝)的优势大到足以有效领导查理曼的制度所催生的基督教社群。因此,拉丁教会人士需要独立于国家兴衰的另一种权威结构,正是这一新的需要从根本上促成了第二个帝国即教宗罗马帝国的诞生,而这与罗马内部发生的一切没有多大关系。尽管在政治和军事上受到限制,但教宗制度依然建立了一个某方面更大的帝国01-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