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蔡長林,臺灣澎湖人,一九六八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研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春秋學。著有《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常州莊氏學術新論》等,主編有《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校訂《翼教叢編》。另有〈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經學博采錄》〉等論文二十餘篇。

内容简介

此書透過經學史與學術史之結合,考察清中葉常州學派興起,及其流衍,以及與考據之互動。書中認為,常州學派之成立,與具有經世之思的常州文人,在面對考據學的挑戰時,對傳統經學內容進行思考,有密切關聯。在爭奪儒家經典解釋話語權的同時,基於對話之需求,其學術形式不免受到考據學之影響,然儒家政治話語的內在精神,始終貫串其間。


蔡長林,臺灣澎湖人,一九六八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研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春秋學。著有《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常州莊氏學術新論》等,主編有《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校訂《翼教叢編》。另有〈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經學博采錄》〉等論文二十餘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子尧
    四年前受益匪浅的著作,居然没有标。当时从大陆拿台湾新书不易,得蔡先生发给我一本。请益问题也获详细回答。04-27
  • 倦舫
    “清代今文经学”本身就有些伪命题的意味,若是以今古文立场看去,清代学术也就都成了今古文之争的先声与注脚了。关键在于把握每个儒士经生及其所治经之本身,看他如何参与先前重大的经学议题,拿《春秋》来讲,便是如何处理三传关系,如何处理何郑之争等等。主《公羊》排《左氏》不等于“今文经学”,更多在于如何讲《春秋》的问题。只有放下这些条条框框才能接近学术之实相,突破既有论说不易,作者的尝试也很有价值,但“文士”与“经生”的解释力太强,以致有时似乎解释了太多,看不清更深一层。03-07
  • 寻津
    思考方法和具体内容观点都很好,只是文章的写法恐怕不值得模仿学习。《文心雕龙•论说》置解故传注于论题文中,感觉挺适合用来理解常州学派由文士到经生的转变。如果说汉代训诂之学是针对纷繁排它的章句的反动,那么乾嘉走入死角的训诂考据,则是也欲以极度排它的学术价值观,将训诂彻底脱离于论体文的精神,斤斤于许郑贾马的“标准答案”。从训诂史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说,学者们从文士到经生的融合过程,亦是训诂考据渐次回归于“弥纶群言,精研一理”之论体精神的过程。章刘以来,常州就是“不出辞人说经之域”。但如果不把“文人说经”和“训诂考据”对立着看,那么其实说经中的训诂现象本身,就隐含着训诂学的另一伏流。08-31
  • 江浸月
    一本很值得读一读的学术史著作,作者最主是超越了确切的但又是“后世的”今古文之分而从身份认同和学风转变来考察常州学派,真正地从当时的学术实际来设立问题并寻求解释;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提醒了读者学术史需要从哪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的)史料和方法论着手,不要把身份、生平、学风这些东西当做多抄几份史料的外在驱动而已。08-17
  • 放逐科比
    本书在方法论上极有创获,突破了梁钱设定的三百年学术史框架。从社会史,思想史来切入学术史,这对于回到历史语境极有帮助。在作者看来,常州学派明显是文士主导的,以科举策论,辞章为武器来对抗考据学压力。到了庄述祖那一代后,为了回应考据学压力,常州学派也渐渐开始用考据的方法来呈现自身的学术研究。由此可以看到,正因为常州学术的根底在策论,因此它的应时性也必然随着晚清社会巨变而得到彰显,龚魏康一路即如此。但清代中后期,今文经学的另一路,陈立等人似乎则直承惠栋汉学而来,故而学术风格与常州决然不同。总之,五星好评。06-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