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從文士到經生
反馈
书名
從文士到經生
作者
蔡長林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9860234947
出版年
2010-5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页数
592
定价
NT$ 500
装帧
平装
豆瓣评论
1222的bobo仔
2010年底台北中央研究院的林庆彰先生等一行人,来学校访学的时候给古代文学的硕士点赠了好多书,老祁便让我们每人挑几本寒假回家看。虽只是粗略地看了看,便能感觉蔡先生的文字犹如他的人,典雅平易。至今对蔡长林先生的那次讲座记忆犹新,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不过如此吧......
11-30
江城少年知不知
求古以后求是,建立在回到历史现场前提下的的经学史重构
05-07
gabriel.weng1
即便有重叠之处,经术文章(“文学侍从”)的传统毕竟不能完全被科举制艺所囊括,更别说明显具有belles-lettres面向的袁枚了。总之,“文士”的概念值得更加细化。
12-24
Ashley
補標。作者捧出小家別子,並非為了劍走偏鋒,而是想要勾勒出另一幅時代畫像,僅此一點,就足見作者用心了。
06-13
話有不言齋主人
“不论汉学考据的成因是迫于清廷的文字高压,还是来自于儒学内部争论的所谓内在理路,抑或是将明亡之因归咎于八股考试所呈现的腐朽学问,戕害人才,欲以经学替代理学。汉学考据绝非仅止限于少数人玩的游戏,更不应仅仅视为方法学层次的运动而已,而是一股强大的学术风潮,在意识形态层次上,带有排他性的力量,就算不是当者披靡,也是大有风行草偃之势。”(结论P509-510)应当认识到的是,思考思想史的问题,绝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学”与“学”之间绝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干;从时间层次上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时间,思想的藤蔓永远缠绕在一起,这需要学者用非常敏锐的眼光将其主线(甚至是多条主线)追索出来。
08-12
放逐科比
本书在方法论上极有创获,突破了梁钱设定的三百年学术史框架。从社会史,思想史来切入学术史,这对于回到历史语境极有帮助。在作者看来,常州学派明显是文士主导的,以科举策论,辞章为武器来对抗考据学压力。到了庄述祖那一代后,为了回应考据学压力,常州学派也渐渐开始用考据的方法来呈现自身的学术研究。由此可以看到,正因为常州学术的根底在策论,因此它的应时性也必然随着晚清社会巨变而得到彰显,龚魏康一路即如此。但清代中后期,今文经学的另一路,陈立等人似乎则直承惠栋汉学而来,故而学术风格与常州决然不同。总之,五星好评。
06-05
江浸月
一本很值得读一读的学术史著作,作者最主是超越了确切的但又是“后世的”今古文之分而从身份认同和学风转变来考察常州学派,真正地从当时的学术实际来设立问题并寻求解释;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提醒了读者学术史需要从哪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的)史料和方法论着手,不要把身份、生平、学风这些东西当做多抄几份史料的外在驱动而已。
08-17
寻津
思考方法和具体内容观点都很好,只是文章的写法恐怕不值得模仿学习。《文心雕龙•论说》置解故传注于论题文中,感觉挺适合用来理解常州学派由文士到经生的转变。如果说汉代训诂之学是针对纷繁排它的章句的反动,那么乾嘉走入死角的训诂考据,则是也欲以极度排它的学术价值观,将训诂彻底脱离于论体文的精神,斤斤于许郑贾马的“标准答案”。从训诂史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说,学者们从文士到经生的融合过程,亦是训诂考据渐次回归于“弥纶群言,精研一理”之论体精神的过程。章刘以来,常州就是“不出辞人说经之域”。但如果不把“文人说经”和“训诂考据”对立着看,那么其实说经中的训诂现象本身,就隐含着训诂学的另一伏流。
08-31
倦舫
“清代今文经学”本身就有些伪命题的意味,若是以今古文立场看去,清代学术也就都成了今古文之争的先声与注脚了。关键在于把握每个儒士经生及其所治经之本身,看他如何参与先前重大的经学议题,拿《春秋》来讲,便是如何处理三传关系,如何处理何郑之争等等。主《公羊》排《左氏》不等于“今文经学”,更多在于如何讲《春秋》的问题。只有放下这些条条框框才能接近学术之实相,突破既有论说不易,作者的尝试也很有价值,但“文士”与“经生”的解释力太强,以致有时似乎解释了太多,看不清更深一层。
03-07
子尧
四年前受益匪浅的著作,居然没有标。当时从大陆拿台湾新书不易,得蔡先生发给我一本。请益问题也获详细回答。
04-27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