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内容简介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国高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课。《俄罗斯文学讲稿》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纳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六位重要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现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带着乡愁的讲稿绝非枯燥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以同为作家的灵感和天才之光,带领读者穿梭于那片未经砍伐的俄罗斯文学森林,那是纳博科夫失落的家园,是他从幼年时代即纳入血液的精神养分。他从细节着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极具个人风格的褒贬,尤其突出的是对纯粹的艺术性的赞美,对“庸俗”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虚伪乏味文学的嘲讽。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罗斯文学及纳博科夫研究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纳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艺术是一场神圣的游戏。”科学家对事实的尊重,作家对充满想象力的伟大作品背后复杂微妙的激情轨迹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正是纳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独特魅力之一。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堂,让阅读回归阅读,品尝细节的魔力,与鲜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纳博科夫精通托尔斯泰、果戈理和契诃夫,认为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最棒的小说家。当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阅读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洛丽塔》《爱达或爱欲》《微暗的火》,等等。”——《时代》杂志

“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风格令其讲稿不囿于教学之樊篱而达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杂志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虫虫
    感情分减一星,纳博科夫本应该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的偏见,导致我对他很有偏见。我甚至【满怀偏见】地觉得,所有认为托尔斯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有深度的人都是缺乏深度的人。在我看来,陀氏显然是比纳博科夫更高层次的作家,纳博科夫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并且极具想象力,但其拘泥于文字执着于语言,对于人性只用笔尖轻轻一触,而陀氏则是狠狠一击,纳博科夫创作出来的是书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出来的是社会。11-08
  • ly的读享生活
    老纳这张嘴啊,简直了!夸人夸上天,怼起人来也够狠。这本比《文学讲稿》好看,一是增加了作家简介,比较系统;二是俄罗斯毕竟是他的根,有点爱恨交织的情结,嘴炮很溜,更见性情。就爱听他突突突~旧版以前读过啦,新版重温,开心。06-10
  • 欢乐分裂
    4.5;比起欧洲卷,这部知根知底的俄罗斯卷情发一心,爱之深责之切,既不吝对天才神圣光辉的赞美,也“珍视自己内心的憎恶”,这种批评的权力如果与他自身创作的自由联系起来看,就能感受到老纳对极权对控制意识形态的厌恶,对实用主义观的嫌弃。因此,当陀氏沉溺于以精神和生理双重屈辱实现救赎时,老纳对其“接近通俗剧的感伤主义”深感不耐,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彼此写作理念与方式完全相悖,取其精华亦有益辨析;但他对托尔斯泰奉献了多少虔诚的告白啊,以无限深情的细节放大,深入至《安娜卡列尼娜》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读者捋清其惊人的细节编织,鲜活动人的具体事态描述,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之网,用时间搭建主题结构,七个主角在时间上的同一性,详细分析“共时性”,相信每个细细读过此章的读者都会大有收获,让人心神荡漾。10-13
  • 阳光野良医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见也不无道理,但我不爱听。07-08
  • 看不见的城市
    讲起本国文学来显然更随性也更得心应手,吐槽精准有趣,比《文学讲稿》更好读也更好看,另外可以肯定的是两本文学讲稿的译者必然都没读过纳博科夫讲稿中的作品,甚至应该连其简介也未曾看过,否则人名的翻译——尤其是本书的人名翻译必然不会如此放飞自我。。。唉,纳博科夫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逃出上译的魔掌重译洗版呢?04-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