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长河落日
    p294-299,评契诃夫这几页太美了09-28
  • 想成为猫的猪
    读纳博科夫真的很危险。那种感官被打开以及智商被碾压的感觉,尝过一次就欲罢不能。跟着他重返故国俄罗斯,循着他的阅读轨迹去寻找他的童年来路,同时被灵感和乡愁包围,真是很奇妙的感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的吐槽如暴风骤雨一般,这个任性的蝴蝶先生啊。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之前读的是另一本书吧?为什么会错过这么多重要的细节?06-08
  • 雪婴
    对老陀的评价粗糙,不客观。可能是一个文学教授的平顺生活让他无法理解贫苦卑下的人生况味。其实,有时有点抑郁的我能理解陀氏的痛苦与癫狂。(∗❛ั∀❛ั∗)✧*。02-22
  • 贾木许
    纳博科夫有着鲜明而强硬的文学观,在他心中,文学并不是观念的模式,文学是形象的模式,跟作品的意向和魔力比,思想倒是位居其次。尤其可以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他不爱陀氏,而对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大加赞赏。对这两位作家的分析精彩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不是认同他的观点,纳博科夫的才华和对文学的一往情深都让人赞叹。02-04
  • smile
    批评的权利仅次于创作的权利,也是思想和言论自由所能赠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11-15
  • #暗蓝#
    这本其实比文学讲稿更好。很明显,纳博科夫距离俄国作家、俄国还是更“近”,尽管他自己已经远离。文学是可以触及灵魂的东西,而纳博科夫在这里的一系列剖析,目的是呈现真实的俄罗斯灵魂。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不高,是因为他不符合纳博科夫对文学天才的评价标准,即创造一个独特的世界,又能让这个世界充分自洽。在纳博科夫看来,陀氏的文本更像是一个试验场,而非一个世界——说到底,纳博科夫的自洽,要求的其实作家对自我和他者都具备足够的理解和关怀。所以在他的标准里,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才能名列头一等,果戈里算半个一等,但陀氏把自己的人物置于混乱和错乱当中,无视真实与关怀,这在纳博科夫看来是非常糟糕的做法。在纳博科夫眼中,文学是至高至纯的享受。且不论这样的文学观与陀氏的阴暗狂暴孰是孰非,由他来讲述文学,实在再合适不过。06-19
  • 秉存
    《外套》的“四维空间”、《安娜》的“暴力激情”、《海鸥》的“笑与哭之间”。另,关于老陀的部分我跳过了(我爱老陀!)09-18
  • 默然
    我现在很能理解纳博科夫的“文学立场”,虽然措辞不免刻薄,却也是其一贯的风格。在他的价值体系里,“文学”似乎始终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所在,那么温润,那么博大,那么包容,最终旨归是真善美。真是很有意思,一个写出那么多后现代小说的作者,却有着这么一个称得上”传统”的文学观。以至于我现在每每看到纳博科夫这个名字,就会诡异地联想起“丧家之犬”;在迷失了时间的荒野里,他是掘墓者,更是守陵人。我对俄罗斯文学的情感,也因此而更近了一层。06-06
  • 苦脸骑士
    一、纳博科夫对果戈里的解读可以说是独抒己见,把《死魂灵》看做果戈里神秘主义内心的隐喻是个别致的想法,这在他的《果戈里》一书中说得更为详尽,但是,怎么解释果戈里和普希金这位自由派诗人的友谊呢?二、对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解读基本上是主流观点,好的是他把这些作家们置于世界文学的谱系中去观察,发掘出他们极具个性而又普世的特质,其中写契诃夫的文章尤其好。三、完全带着有色眼镜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对陀的批判集中在病态人物和戏剧性场景,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小说的独创性却被无视,相比之下,我更赞赏米沃什和布罗茨基对陀的批判。12-17
  • 春花
    对陀的吐槽很乃读,而且用的篇幅最多,总结三点:一是纳认为陀是一位感伤主义者而非敏感的人,陀喜欢用喋喋不休的语言来表现卑贱小人物的种种不幸,从而唤醒人类的尊严,表面来看好像如此,但实际上陀只是像卢梭那样是一位情感泛滥的自我感动者,那种高尚的且不切合实际的道德情感是容易致使人走向其反面进而来获得一种更崇高的道德情感的,所以陀的作品中强调忍受苦难而非承受与抗争,是向内的而非向外的,这一点值得注意。二是纳博科夫认为陀的小说相当平庸,都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堆砌,人物形象单一,缺少立体感,好像是思想的凝集。所有人的表情都是一样,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感情崇高,遇到打击就昏迷,遇到难堪就满脸通红。三是对陀的宗教观也并不认可,认为陀只要谈及关涉宗教的部分,都是依赖于定义来理解的,只是情感的附庸,缺少其内在的逻辑性。10-01
  • 虎背熊腰小白兔
    纳博科夫可是真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啊07-02
  • 珍瓏局長
    煽动性很强,如果他吐槽的作者恰好是没读过的,那人就不太容易翻身了07-09
  • 仄平仄
    一咬牙,把《契诃夫小说全集》买了11-24
  • 看不见的城市
    讲起本国文学来显然更随性也更得心应手,吐槽精准有趣,比《文学讲稿》更好读也更好看,另外可以肯定的是两本文学讲稿的译者必然都没读过纳博科夫讲稿中的作品,甚至应该连其简介也未曾看过,否则人名的翻译——尤其是本书的人名翻译必然不会如此放飞自我。。。唉,纳博科夫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逃出上译的魔掌重译洗版呢?04-04
  • 阳光野良医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见也不无道理,但我不爱听。07-08
  • 欢乐分裂
    4.5;比起欧洲卷,这部知根知底的俄罗斯卷情发一心,爱之深责之切,既不吝对天才神圣光辉的赞美,也“珍视自己内心的憎恶”,这种批评的权力如果与他自身创作的自由联系起来看,就能感受到老纳对极权对控制意识形态的厌恶,对实用主义观的嫌弃。因此,当陀氏沉溺于以精神和生理双重屈辱实现救赎时,老纳对其“接近通俗剧的感伤主义”深感不耐,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彼此写作理念与方式完全相悖,取其精华亦有益辨析;但他对托尔斯泰奉献了多少虔诚的告白啊,以无限深情的细节放大,深入至《安娜卡列尼娜》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读者捋清其惊人的细节编织,鲜活动人的具体事态描述,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之网,用时间搭建主题结构,七个主角在时间上的同一性,详细分析“共时性”,相信每个细细读过此章的读者都会大有收获,让人心神荡漾。10-13
  • ly的读享生活
    老纳这张嘴啊,简直了!夸人夸上天,怼起人来也够狠。这本比《文学讲稿》好看,一是增加了作家简介,比较系统;二是俄罗斯毕竟是他的根,有点爱恨交织的情结,嘴炮很溜,更见性情。就爱听他突突突~旧版以前读过啦,新版重温,开心。06-10
  • 虫虫
    感情分减一星,纳博科夫本应该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的偏见,导致我对他很有偏见。我甚至【满怀偏见】地觉得,所有认为托尔斯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有深度的人都是缺乏深度的人。在我看来,陀氏显然是比纳博科夫更高层次的作家,纳博科夫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并且极具想象力,但其拘泥于文字执着于语言,对于人性只用笔尖轻轻一触,而陀氏则是狠狠一击,纳博科夫创作出来的是书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出来的是社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