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

内容简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now
    十五年后三刷《存在与时间》,十五年间从懵懵懂懂充满求知欲地仰慕哲学,到经历生活的摸爬滚打时时需要灵魂安慰再也离不开哲学,才终于超越了生吞活剥真正走进了这本被视为艰涩至极的伟大经典。在时时切盼死却又恐惧死的精神况味中,第一次如此透彻明晰地懂得了海德格尔把传统上颠倒了的存在之问颠倒过来的真意,原来死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懂得这点,从“沉沦”走向“本真”才有了可能。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概念网络,并将之编织进严密的论证体系,但从根本上说,整个《存在与时间》仍然是体悟式的,海德格尔以一种现象学式的决绝把人生的真相展示得透彻淋漓,在上帝已死的现代性境况下,寻找存在的勇气,追问此在自身超越的可能。读大学时,我的老师经常把孔夫子那句“未知生焉知死”颠倒过来指点给我们,想不到竟人近中年才彻底领略其中深意。12-11
  • 若昔难得
    “向死而生”是本书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言说。“向死而生”是人无法选择的基本生存状态。区别仅在于:有人聆听良知的呼唤,勇敢地承担起生存罪责,“本真地”向死而生;而绝大部分人则向良知封闭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沉沦、迷失,逃避死亡这个生存的最根本的罪责,“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有人追问海德格尔“本真地”和“非本真地”向死而生两者之间的价值区分。海德格尔自己说明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区分,那么到底是在哪一个意义上,我们对这两者进行区分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甚至这个问题就是无法追问的。因为是“本真地”还是“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根本就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被抛的每个有限的个人的最根本的自由,是向来我属的最本己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无法让他人代替回答。超人自为超人,虫豸自为虫豸,如此罢了11-06
  • 愚公
    时间性的存在,终于明白施特劳斯将他纳入历史主义的原委了。时间和历史就是政治性的洞穴,而走出洞穴,则就得放弃此在,而进入到存在,那么就是放弃了时间和历史的政治洞穴,走入到无限的本真,但是这个范畴是不存在道德、价值和标准。07-27
  • 豆友137573685
    海德格尔以一种罕有的彻底性,围绕人(此在)构造出庞大缜密的概念体系。他的生存论分析是动态、整体而严格的。本书最突出之处正在于海创设出如此繁密多样的概念,而每一概念之间都有周密的相互关系:或衍生出/发源于、或并列/统一、或在不同层面相互对应/映射。海德格尔有意识地不断摆脱二元对立这一范畴,正如用此在在世(展开状态)代替主客关系;但其论述仍有强烈的人类(此在)中心主义色彩,这在海论及“世界”时已直接点明,诸如上手事物、因缘整体、定向去远等概念也皆为例证。海在论述中旁及领域极为广泛(如物理学、历史学之存在论生存论来源),但最出色的自然是对本真/非本真状态的爬罗剔袂,向死而生之本真能在更具有极强的概念力度。海对此在诸状态的现象学分析近乎于专断而领悟式的直陈式描述,而这也正是其书写技术的特色所在。08-08
  • 哭之笑之
    1927年出版。第三篇参《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第二部参《形而上学导论》经典是没读过,却要不断被迫读(不断看别人引用、复述或批判),产生读过的幻觉的书。08-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