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羅蘭.巴特
( 1915/11/12-1980/3/26)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在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向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出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巴特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影響,應用更廣及電影、廣告、音樂、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

内容简介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慯--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羅蘭.巴特

( 1915/11/12-1980/3/26)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在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向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出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巴特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影響,應用更廣及電影、廣告、音樂、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ichbinluz
    偶然翻到的一本。阿嬷去世一年有余,我没有办法完整写完关于她的一篇文章。这很难,因为每想起的细节,都会让你哽咽,无法再有逻辑地组织语言。——这碎片化是真实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都只是碎片。01-18
  • 刀叢中的小詩
    只有哀悼,没有日记,所以哀痛也被解构得分崩离析。12-01
  • 哇咔咔咔咔咔
    “直接” “ 重复的袭来 ” 有几页实在让我不能自己02-13
  • 7_11
    (平安夜晚上站在诚品翻完了)140字围脖体。01-05
  • 无人(养生版)
    感人肺腑 母亲就跟恋人一样 在诺大无人的房间里 看着一丝不苟的家具 却再也不会用的哀愁 作者去便利店里买东西想起母亲那段很感人03-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