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從長城外看中國歷史,與從長城內看到的中國史,頗有不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看法。本書概括性的論述蒙古游牧民族的社會和文化,就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音樂藝術,乃至歷史上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政治與軍事組織等各節,按年代之劃分,以極廣泛的歷史因素及近代社會科學方法,做一縱的鳥瞰和分析,籍以說明地處亞洲內陸樞紐地帶之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長和奮鬥過程,及其與中原農業漢民族和西藏之間,相盪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書中對傳統文化特質論述較詳,鮮明的突出蒙古人的形象及其在歷史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而於晚近蒙古人開始走向農業定居所造成的文件變遷之經國,亦略加探討。全書敘述簡明,識見中國主要邊疆地區的社會與文化做一專題研究。
作者出身內蒙世家,本書彙集其本人在蒙古行政工作的經驗與生活之回億,以及數十年來不斷閱讀、思考和研究蒙古歷史之心得。以蒙人研蒙事,不僅更真切有味的描繪出游牧民族的草原風情,其對游牧民族歷史的看法,尤足供他人的反省和參考。
札奇斯欽(Sechin Jagchid, 1915-2009),漢名于寶衡,蒙古喀喇沁右旗人,出身名門望族(父親羅布桑車珠爾先生,於民國初年國會成立時,曾連續膺選參、眾兩院蒙古、西藏議員)。畢業於北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1948年曾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嗣後專心研究遼、金、元史,致力於蒙古歷史、語文、文化、民俗研究,著述頗豐。
歷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系(邊政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楊百翰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教授、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教授、德國波昂大學中亞學院研究教授。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