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1939—),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译者朱静,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教授,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法国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翻译和研究,并带领博士生们开展对法籍华人作家程抱一的译介工作,主要译著有《变化》、《访苏归来》、《法国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III)、《法国文化史》(III)等。 2004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学术骑士”勋章,2011年获得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翻译成就奖”,同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评为“资深翻译家”。

内容简介

几千年以来,西方称它为上帝;法国大革命之后,“绝对”以“民族”的形式,然后以“阶级”或“种族”的形式被带到尘世。今天,在这些宗教和政治的形式中仍然不想放弃“绝对”的人还有很多。

近代三位伟大的诗人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把“绝对”置于他们人生的中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创作出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他们更要以他们本身的生命去达至唯美和完美。然而,这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为什么呢?

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他们的绝对追求成就了深刻完美的作品,但他们具体有限的人生却充满辛酸与不幸。托多罗夫在力求理解诗人命运、为我们全面展现他们形象的同时,也对生活的艺术作了一番思索。作者试图激发我们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对的世界里,一个美丽又感觉丰富的生命其意义何在?


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1939—),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译者朱静,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教授,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法国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翻译和研究,并带领博士生们开展对法籍华人作家程抱一的译介工作,主要译著有《变化》、《访苏归来》、《法国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III)、《法国文化史》(III)等。 2004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学术骑士”勋章,2011年获得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翻译成就奖”,同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评为“资深翻译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danyboy
    前三章认为王尔德追求绝对的生命的美,里尔克弃绝生活追求绝对的艺术,茨维塔耶娃追求绝对的个人主义,最后一章指出他们与二十世纪左右派的极权主义,皆是德国浪漫主义之后的一体两面。但艺术家基于个体的绝对,无论如何不能进行政治上的集体主义实践。书写得不错,翻译还算流畅,但不出彩,有些惯用的术语如费边社译成法比安社团;普加乔夫译成布加契夫;最绝的是54页《快乐王子》最后“带柄小烛台留在了王子身边为王子献身”,众所周知是燕子死了,原文到底是啥能让翻译如此离谱?最后,书装帧不错,无腰封,精装线订,我喜欢。10-06
  • malingcat
    关于三人的评述虽然通俗,也时有醒目之处。但是要拔高到”走向绝对“、并且从历史和时代方面予以解释(最后一章),过火了一些吧。04-16
  • 那颗晴空
    内容不是很糟。但感觉法国文艺气氛笼罩下存在一种弊病,不够硬朗。译者很多地方很有草率之嫌,很多书名人名明明有通行标准(译法),却偏偏在此处“自译别称”,给阅读造成困难。11-17
  • 苍崖云树
    前言恶心我了好久,跟中学生写的伟光正应试作文似的。但我是王尔德的脑残粉,所以只要书里别黑他太狠,是不会打四星以下的。12-27
  • Cortezthelover
    权当了解一下名人生平吧。绝对这个主题忒宏大了,试问哪个艺术家不追求绝对啊?不追求绝对和完美的艺术家是失败的艺术家。所以这样看,这本书可以把所有伟大艺术家都纳入进来。作者像在写论文,和绝对无关的论据他也要硬塞入他的论点框架里。02-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