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文书类简牍,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出版论著数部,论文六十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DRYJIAYOU
    虽然本书写作的时间很早,但是至今仍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其一般结论仍然是基本站得住脚的。作者大量收集了造像记,探究民众心目中信仰的变化,认为这一时期普通信徒的佛教信仰不成体系,对佛教观念的认识都是比较简单的,不完全合乎教义要求,所接受的佛教诸观念间也多未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整体。信徒对佛教的接受是经过了个人主观的筛选与组合。换言之,佛教在五六世纪经过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最终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与中土文化没有收到根本性的震荡与冲击,“灵则信”,民众在本土文化框架与背景下接纳新文化因素而已。这一时期民众中的佛教信仰是相当世俗化的,不拘于教义,可以说佛教在实践层面上的中国化在五六世纪就已经完成了。此外,佛教还促成了中国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这段时期可谓是中国民众思想史的“成型时期”。11-18
  • Tradition
    这书不错,全部是一手考古基础上的画表格做总结,要花很多功夫的,对佛教有兴趣者值得一读01-21
  • 弗兰
    因为是博士论文的关系,统计图表和数据解读内容较多影响了可读性,但由那些统计得出的结论实在非常有趣。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韩森《变迁之神》,佛教在进入中国的早期就有了不少跟后来的民间信仰一以贯之的东西,可见那些东西大约真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功利和反智。06-29
  • 北京小饼干
    不得不说,社科文献出版社还是挺会包装学术著作的05-12
  • Mravinsky
    通过造像记来观看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从而对照史书、经典上得知的社会上层与民间思想的差异。本书很好的证实了民间接受佛教的不系统性和实用性,也突出了佛教为了适应本土所做的改变以及官吏、僧尼和民众在祈愿与造像崇拜间的差异。并且反驳了世说战乱导致佛教传播的说法,虽然我觉得这里反驳的比较无力,但是反驳弥勒崇拜的信仰而结集的民间起义,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民间起义并不像学者大多认为的那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正式因为社会动荡让然开始直面死亡,从而使得佛教的六道轮回得以施展;其次作者认为佛教在孝道上起了辅助作用,而我觉得这一点则是佛教思想在家庭孝道上完全败给了民间的传统观念,从而不得不适应以求生存;最后作者其实通过造像记运用了一些默证,而民间信仰是杂乱的,说对其他信仰形成冲击过分强调影响。01-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