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彼得·弗里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于伯克利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历史教授。弗里切曾获坎迪尔历史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两次对其杰出研究成果授予奖励。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欧洲史及技术史,著有《德国人如何成为纳粹》《弗里德里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读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游》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尔历史奖获奖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励作者
【译者简介】
扈喜林,自由译者,内蒙古人,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学、小说等领域的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了《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绿色黄金》等20余部作品。

内容简介


★ 纳粹意识形态如何逐渐主导德国社会?

★ 普通德国民众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 坎迪尔历史奖、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

★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二度奖励作者

★ 彼得·弗里切关于纳粹意识形态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当听到希特勒掌权和民众的欢呼声时,埃里希·埃伯迈耶在日记中悲痛地写道:“我们是失败者,绝对的失败者。”得知1935年出台的《纽伦堡法令》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后,他愤怒地说:“仇恨被播种了100万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却为德奥合并喜极而泣:“如果仅仅因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绝,这种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市民在20世纪30年代心态上发生的极大变化。在《第三帝国的生与死》中,彼得·弗里切用冷静且客观的笔调,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如何一步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画像和分析。纳粹的基本诉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它呼吁所有日耳曼人纠正《凡尔赛和约》的错误,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充满活力,消除体制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国要生存,其他人(特别是犹太人)必须死。弗里切披露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德国人的恐惧、欲望和疑虑,也展示了纳粹概念如何渗透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部作品充满力量和启发性,从全新层面探讨了德国人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种族身份、相信战争的必要性及接受无条件破坏——简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煎茶
    在诸多关于第三帝国的作品中,彼得•弗里切的《第三帝国的生与死》聚焦德国民众如何一步步变成纳粹分子,与纳粹携手走向自我毁灭,可谓是一部第三帝国时期德国民众的心灵史。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人们的日记、信件等材料,展现了德国普通人在民族复兴旗帜下与纳粹政权的合作,宏大的帝国愿景最终变为对国内外异质成分——主要是纳粹认为的劣等人种——的迫害,继而最终让德意志民族自身付出了惨重代价。03-18
  • 弋江超人
    纳粹德国和德国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内容绝对超五星,启发了很多关于纳粹时期德国普通人画像的思考,也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全面的描摹。可是,这书的翻译简直不能用“糟糕”二字可以形容。机翻或许都不会如此乱用逗号。无主句、奇怪的倒装与插入语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看中文。甲骨文品牌之下,这样的译本实在令人很失望。02-17
  • 四月武器
    作者运用很多私人日记展现了宏大历史中的个人视角,人们是如何转变观念,从恐惧同情到支持纳粹,最后对街上被押运的成队囚犯视而不见(收音机电影海报宣传,“创造快乐运动”等等)。在战争的最后,德国的逐步战败在德国人心里形成了自己是受害者的印象,他们通过荣格尔的小说和存在主义为自己庇护。世界上有两个星球,每个人都愿意站在光的那一边,为此,他们能亲手把带黄星的邻居推向另一半。然而,在美国犹太人眼里,欧洲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为犹太复国运动提供了契机和能量。……全书九成新无划痕四折包邮转。03-17
  • 吴情
    第三帝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战争、扩张与征服的历史,而且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反抗却又屈从的历史,既是报纸上的新闻宣传,也是邻里间的窥视举报。就像官方所言,第三帝国致力于内心的革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了,尽管是在相反的意义上。11-15
  • 贺兰天马
    一部在21世纪的今天震聋发挥的反省之作,从下到上审视第三帝国是如何种植其理念和恐惧深入人心,而普通人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共同打造了邪恶轴心,思之极恐。11-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