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与外交》。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慢慢走
    戊戌政变部分:“我虽在细部上多有新见,但在总体结论上,仍一无所获”此言足见坦荡!关于戊戌上书部分,茅先生认为大部分上书在当时政治结构中无法处理(更谈不上实现),更适合作为报章中言论,引发更多人思考。而15天处理359件,任务之繁具,加之地方政府财税之窘,尤见多层级,低成本政府运作之难。其中对外观念调适及戊戌上书两部分值得二刷。11-25
  • 建颜
    史实重建的研究,希望阳光早日照在茅老师身上。既能看到宏观视野,也能见微观考证。在方法上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学术史的写作方法;二是史料互证,特别是立足于文书运作的档案史料的互证。内容上启发最大的是第一章和司员士民上书一章,不乏对制度和政治权力的分析(帝后权力关系,代奏制与四章京签拟)。前者将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以7.29、8.4、8.6为界分为四个部分,对诸多细部进行考证,如慈禧决定回西苑的时间是八月初三作出的,其主要原因是伊藤博文而非袁世凯告密;八月初四光绪移居瀛台只是按例行事,直至八月初五日仍单独理政,形势急转在是日光绪向慈禧请安时;后者关注中下层,在广泛搜罗上书材料的基础上试图还原变法时的整体声音,肯定了这些上书的思想价值(清朝的制度病),认为变法并无深厚思想基础,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外04-05
  • 中世与近世之间
    “史实重建”知易行难,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太多,当然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主要问题还是客观环境不允许,尤其是近现代史领域,只怕再过多少年又要文艺复兴高喊“重建“了,悲夫!时间、过程与原委和司员土民上书二文最长。前者是核心,略繁琐,但在前人基础上理清了许多问题,相当一段时间均可作为定说,据传茅公曾言不打算在此方面给后人再研究的余地。后文作者怕是批判维新时期的变革派对于西法的一知半解,其深刻指出变法本身是外因推动而产生,缺乏内在动力与思想的深刻。张之洞一文则表达了对变法缺少张氏稳重领导者的遗憾。光绪对外观念于日本政府反应二文亦发明甚多。另外茅公对罗大师批判的简短回应,颇为有趣。03-17
  • 秋日物语
    书写得很严谨。一朝天子一朝臣,时局动荡之时,所以细微的变化都能改变大趋势。也可见后人对历史的幻想空间尤为严重,想来野史很多都是后人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胡诌了不少故事。自己梳理了一下:1. 七月十九光绪未请示慈禧,独立决定罢免礼部六堂官2. “开懋勤殿,设议政官,即光绪帝企图重用康有为及其党人,引起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对立”3. 八月初三光绪从颐和园返宫4. 初三晚上慈禧决定返西苑,但返程途中并不慌忙(可能因接待伊藤博文之事)5. 初四慈禧返回西苑6. 初五光绪接待伊藤博文7. 初五光绪单独处理政务8. 初六慈禧太后训政9. 袁世凯告密(时间不定)-加剧政变10. 慈禧十五决定不回颐和园11. 慈禧十九日杖毙太监12. 二十三日开始软禁光绪13. 九月初四公开光绪病情02-15
  • 归真返璞lzh
    尉为大观,叹为观止!“学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手中已经并不缺乏结论,相反的是我们的思考却为各种各样相互对立抵牾的结论所累。其中一个大的原因,即为各自所据的‘史实’皆不可靠,因此到了21世纪,我个人以为在我们这一专业中最重要的工作似为‘史实重建’”。12-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