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提灯看浮云
    探讨几点:①仅袁世凯是否告密、怎么告密就有三四十种说法,学界整一些叠床架屋、模棱两可的推测是否在浪费资源?②康有为未呈慈禧的10件奏折几乎事事维新,是否是康党集体智慧?③将康定义为「张扬执拧」,看起来颇为激赏其作风?对于一个扛着“保皇党”名头在国外骗吃骗喝娶妾生子的人的评价是否过于主观?④整肃时为何专拿珍妃下手,皇后瑾妃无事,前叙政变前后也未提珍妃内容,所以「起居注」之类史料可信度几何?是否推测、大胆想象的内容过多?⑤谭嗣同等就义之时,康有为在逃往香港的路上,作为“首恶”是否一切在其掌握中?⑥作者认为康“以夷制夷”天真幼稚,是否想过其善于制衡、左右逢缘?不是当时各国夸大了康的政治影响,而是现代赋予了其精神领袖的地位,何时祛魅?外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如有冒犯纯属巧合。06-29
  • chuanchuan川
    思想家可以超越他的时代而指引后来者,政治家则必须坚实地站在时代给他搭建的舞台上。对政治家来说,任何一种超越都是非常大的危险。张之洞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但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思想家。他也毫无疑问不是那个时代最具实力的政治家,但又是最具远见的政治家。如非历史的偶然(沙市事件延缓入京),戊戌维新很可能在他的支持或指导下展开,由于他的机敏,很可能会避免戊戌政变的这一结局匆匆读完,我很难阅读此刻书籍,本身这种考据类的书籍就非常耗费精力,这种拍版,观点之后紧接着就是考据文本,非常拖慢阅读速度和理解,使得文章阅读非常不流畅。12-15
  • Anabasis
    数篇论文合集,厘清了政变期间关键的时间节点。康政治上相当短视无知,且自大冒进,然变法维新自有其先导之功。慈禧老阴妇政治手段极高,于不动声色间瓦解了维新派的种种举措,遥想光绪帝于彼时彼刻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奈何经验有限不知韬光养晦暗值势力,及至被囚于老阴妇之魔爪下,令人唏嘘。10-14
  • 鸟枪换炮
    茅教授的作品一直就是一个评价:扎实。扎实地寻找材料整合材料运用材料,让文章几乎无懈可击。这种方法大概就是金庸说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而用茅书里自己的话说“三分笨工夫,半分小收成”。11-08
  • waters
    对档案的利用极其细致。看起来整个戊戌变法(包括政变)是一个很无趣的过程,慈禧老佛爷连看文件的权力都不肯放(重要奏折事前请示,一般奏折事后汇报),所谓“变法”只能停留在文件上,而慈禧怎么看也不是一个理性的人,只会放大传统政治的黑暗面(不审而诛“六君子”,直至“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捅出大篓子)。张之洞的部分很有意思,只有一个兼具“老奸巨猾”官僚和温和的改革派两种身份的地方督抚能真正干事业,张在任的湖广也成功开近代风气之先。司员士民上书部分很冗长,但普通官员也要有热情发得出声音,我们国家从来就挺缺这个的。11-03
  • 赫喧
    诚然令我意外的,就是慈禧决定训政的过程,他八月初三日准备回西苑那天,本来目的是为了伊藤博文的事,之所以最终决定政变,竟是临时之决定(不要说两人关系早就生变,此为一步步累积之结果,这个我懂)。旋即我又想到,这本就不可言意外,试回想,古今中外,多少所谓大事,哪一件不是临时之决定而发生的呢?然后就是光绪帝制作宝星,欲购买世界地图,德国亲王来了,他与对方握手,问对方贵国大皇帝好,问亲王好的……一系列过程,每个举动,都足见这个少年天子急急欲改变古老帝国之迫切之心矣,然结局是地图将送达之际,天子已身陷瀛台之囹圄了……最后,慈禧训政前,我认为她与光绪帝之间的权力关系就像考场里的监考老师与考生,只不过,慈禧这个监考老师,她不在教室内监考,而在教室外走动,通过教室门口或者窗户,时不时朝教室里探望。11-01
  • hensher
    细节考证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这一次在大结论上与前人差异不大。05-20
  • 海拉鲁link
    袁世凯告密推波助澜3.1 政变当天慈禧下令抓的只有两个人:工部主事康有为和他的助手、弟弟康广仁,说明最初的目标是有限的。3.2 八月初六日中午之后慈禧接到荣禄密报:康有为、谭嗣同等策动袁世凯兵变。慈禧遂决定扩大打击面,要将动摇自己权力基础的人斩草除根。主要是三件事:3.2.1 为避免列强干涉及大臣援救,不经审判处死戊戌六君子。3.2.2 驱逐所有同情变法、主张改革的官员。3.2.3 整肃内廷,对光绪帝身边的太监进行清洗,以完全掌控光绪帝。3.3 慈禧一度想废黜光绪帝,但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暂且忍耐。这就为1900年慈禧企图利用义和团驱赶洋人,结果八国联军侵华埋下伏笔。01-17
  • 远禾404
    能读的下去的历史考证。对外行来讲很喜欢这种摆事实,有事实有物证的考证。更加理解了历史是由无数个偶然构成。总的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源于变法领袖康有为等人的急功近利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康没节操的小动作倒是不少)一蹴而就只能是理想。也希望随着考证的结论,历史课本改一改...11-23
  • 归真返璞lzh
    尉为大观,叹为观止!“学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手中已经并不缺乏结论,相反的是我们的思考却为各种各样相互对立抵牾的结论所累。其中一个大的原因,即为各自所据的‘史实’皆不可靠,因此到了21世纪,我个人以为在我们这一专业中最重要的工作似为‘史实重建’”。12-18
  • 秋日物语
    书写得很严谨。一朝天子一朝臣,时局动荡之时,所以细微的变化都能改变大趋势。也可见后人对历史的幻想空间尤为严重,想来野史很多都是后人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胡诌了不少故事。自己梳理了一下:1. 七月十九光绪未请示慈禧,独立决定罢免礼部六堂官2. “开懋勤殿,设议政官,即光绪帝企图重用康有为及其党人,引起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对立”3. 八月初三光绪从颐和园返宫4. 初三晚上慈禧决定返西苑,但返程途中并不慌忙(可能因接待伊藤博文之事)5. 初四慈禧返回西苑6. 初五光绪接待伊藤博文7. 初五光绪单独处理政务8. 初六慈禧太后训政9. 袁世凯告密(时间不定)-加剧政变10. 慈禧十五决定不回颐和园11. 慈禧十九日杖毙太监12. 二十三日开始软禁光绪13. 九月初四公开光绪病情02-15
  • 中世与近世之间
    “史实重建”知易行难,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太多,当然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主要问题还是客观环境不允许,尤其是近现代史领域,只怕再过多少年又要文艺复兴高喊“重建“了,悲夫!时间、过程与原委和司员土民上书二文最长。前者是核心,略繁琐,但在前人基础上理清了许多问题,相当一段时间均可作为定说,据传茅公曾言不打算在此方面给后人再研究的余地。后文作者怕是批判维新时期的变革派对于西法的一知半解,其深刻指出变法本身是外因推动而产生,缺乏内在动力与思想的深刻。张之洞一文则表达了对变法缺少张氏稳重领导者的遗憾。光绪对外观念于日本政府反应二文亦发明甚多。另外茅公对罗大师批判的简短回应,颇为有趣。03-17
  • 建颜
    史实重建的研究,希望阳光早日照在茅老师身上。既能看到宏观视野,也能见微观考证。在方法上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学术史的写作方法;二是史料互证,特别是立足于文书运作的档案史料的互证。内容上启发最大的是第一章和司员士民上书一章,不乏对制度和政治权力的分析(帝后权力关系,代奏制与四章京签拟)。前者将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以7.29、8.4、8.6为界分为四个部分,对诸多细部进行考证,如慈禧决定回西苑的时间是八月初三作出的,其主要原因是伊藤博文而非袁世凯告密;八月初四光绪移居瀛台只是按例行事,直至八月初五日仍单独理政,形势急转在是日光绪向慈禧请安时;后者关注中下层,在广泛搜罗上书材料的基础上试图还原变法时的整体声音,肯定了这些上书的思想价值(清朝的制度病),认为变法并无深厚思想基础,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外04-05
  • 慢慢走
    戊戌政变部分:“我虽在细部上多有新见,但在总体结论上,仍一无所获”此言足见坦荡!关于戊戌上书部分,茅先生认为大部分上书在当时政治结构中无法处理(更谈不上实现),更适合作为报章中言论,引发更多人思考。而15天处理359件,任务之繁具,加之地方政府财税之窘,尤见多层级,低成本政府运作之难。其中对外观念调适及戊戌上书两部分值得二刷。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