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雅各布 • 坦纳(Jakob Tanner,1950- ),瑞士苏黎士大学社会和经济史研究所近代史教授,兼任《历史人类学》(Historische Anthropologie)等杂志编辑。他的研究兴趣在欧洲的经济史、金融史、科学史、医学史、身体史,以及相关的比较研究,其主要著作有:
《生理学与工业社会——19和20 世纪身体科学化考察》(Phillipp Sarasin/Jakob Tanner [Hg.], Physiologie und industrielle Gesellschaft. Studien zur Verwissenschaftlichung des Körpers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Frankfurt a. M. 1998);
《工厂膳食——1890-1950年间瑞士的营养科学、工业劳动和大众营养》(Fabrikmahlzeit. Ernährungwissenschaft, Industriearbeit und Volksernährung in der Schweiz, 1890-1950 [1999]);
《欧洲法西斯时期的企业》(Harold James/Jakob Tanner [Hg.], Enterprise in the Period of Fascism in Europe [2002]);
《记忆、金钱与法律——论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Sigrid Weigel/Jakob Tanner [Hg.], Gedächtnis, Geld und Gesetz. Vom Umgang mit der Vergangenheit des Zweiten Weltkrieges [2002])等。

内容简介

写这《历史人类学导论》的想法,是我在2001—2002学年的时候,因参与柏林科学讲座而逗留柏林期间产生的。在哈伦湖畔举行的那期讲座,气氛很是促人思考,而且富有跨学科挑战的特色。那种挑战性不仅给人带来了许多启发,而且还在理智上给人留下了某种没有核心的感觉。与会专家运用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专业语言,表现出科学之不统一当时每天都能体验到这种不统一。面对这种无法一目了然的局面,你该怎么办呢?难道你该重新退回自己学科的象牙塔里,以便在跨学科的混乱一团之中标明自己的明确立场?抑或你该冒着这样一种危险,就是可能给别人留下自己仿佛是个无忧无虑的科学百科业余爱好者似的,对一切都感兴趣?我曾试图避免做出这种非此则彼的选择,不过却明确地侧重了扩大我的视野。假如没有我在那年获得的种种启发和鼓励,我是根本写不成这《历史人类学导论》的(从一个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历史人类学导论》涉足了许多不同的新领域)。因此,我想首先感谢那次柏林科学讲座。

2002年秋,我到了我在跨学科迷宫里从事科学活动的第二站,即设在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是汉斯约尔格•莱茵贝格尔和米夏埃尔•哈格纳两位先生邀请我去的。所以我要感谢他们。我在那里工作期间,跟彼得•舍特勒尔先生进行的多次讨论,对我构想《历史人类学导论》也十分重要。关于史学和大脑研究之间关联的初步思考,则是2003年春,我在柏林的马克•布洛赫中心的一次报告中提出的。在2003—2004学年的冬季学期,我享受了一次教授休假,并在巴黎的人文科学院逗留了一段时间。事实证明,那对我写作《历史人类学导论》是一次极好的推动和促进。莫里斯•埃玛尔的邀请,把我从本国行政式的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解脱出来,再次为我提供了不受干扰地专事写作的机会。在那段时间,我跟好几位法国的史学家进行了交谈,特别是萨比娜•洛里加女士和该科学院研究员彼得•贝克尔先生,从而在这个课题上为我打开了新的眼界。

在澄清各种问题方面,埃贝哈德•奥尔特兰德)、多丽丝•考夫曼和瓦伦丁•格勒布纳,都曾是我的在行的谈话伙伴。另外,我从《历史人类学》杂志的编者同人那里,得到了许多启发。给我启发的还有达维德•古格里)、米夏埃尔•哈格纳、米夏埃尔•汉佩和菲利普•萨拉赞,他们都是跟我一起在知识史研究中心(Competence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工作的同事。这个中心是苏黎世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大学共同组建的一个机构,作为两校的合作项目。我们的这些讨论表明,历史人类学这种东西是一个有着多副面孔的题目,在这个题目里,许多现实性的争议层见叠出;而这些讨论,也展现了不少理论上的分歧。凡是我跟他们讨论过我这《历史人类学导论》的那些人,都给我出过许多点子,只是我在书中并未专门标出是谁贡献的想法罢了;不过全书的论证线索,以及书中未予论述或仍未论述明白的问题,则全由笔者个人负责。在《历史人类学导论》定稿的最后阶段,我很信赖出版社专心致志的编审部;此外还有阿里亚娜•温克勒女士,她在审阅我的书稿时不仅表现了形式上的一丝不苟,而且还证明她在内容方面也是在行的。

我在撰写《历史人类学导论》期间,尤其是我在柏林的克罗伊茨贝格专事写作的那段时日里,真是如同不畏艰险地在崎岖不明的哲学思维小路上攀援摸索一样。多亏西蒙娜•马伦霍尔茨总是给我提供许多充满思想火花的点拨,才多次把我带回到坚实的思维道路上来。要不然的话,这部论及一个无边无际的课题的手稿怕是永远也完成不了。特向她专门致谢。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Ⅰ

鸣谢/1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混沌状态/1

第一节虚拟世界里的食人者/1

第二节定义与分类/4

第三节问题与命题/10

第四节目的与结构/15

第二章 从启蒙运动时期的惊诧到1900年前后的危机意识/27

第一节历史学与人学/27

题外话:“机器先生”——拉美特利/30

第二节人类学与种族分类/33

题外话:福柯对人类学“睡眠”的批判/37

第三节世纪末的史学危机 /39

第四节体质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41

第三章 20世纪的历史学与人类学/53

第一节来自法国的革新:年鉴派史学家/54

第二节欧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径/61

第三节历史人类学在德国的发展趋势与论争 /63

第四节单页插图?档案馆里的田野考察与田野

考察时的寻踪觅迹/68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问题与视角/83

第一节“具体的人”是虚构吗?/83

第二节微观史学与行为理论/86

第三节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以及“等级游戏”/93

第四节日常、习惯、重复结构:稳定与演变/99

第五节肉体体验与身体技术/102

第五章 从自然科学研究看人/119

第一节关于“尚未确定的动物”的若干论断/119

第二节社会生物学的归纳与进化论的普遍化/123

第三节大脑里的文化:神经学认识 /127

第四节有限理性与日常启发学/131

第五节跨学科对话的问题与机遇/134

第六章 历史与对称人类学/147

第一节 循环性与相互作用/148

第二节 劳动与媒介:制造工具的动物之作为符号动物/150

题外话:文字之作为传播媒介和人类实践/154

第三节 信息论、控制论人类学、技术/156

第四节 理解的可能与局限/159

结 语 “理性的人”/169

参考文献/175

译者附语/227


雅各布 • 坦纳(Jakob Tanner,1950- ),瑞士苏黎士大学社会和经济史研究所近代史教授,兼任《历史人类学》(Historische Anthropologie)等杂志编辑。他的研究兴趣在欧洲的经济史、金融史、科学史、医学史、身体史,以及相关的比较研究,其主要著作有:

《生理学与工业社会——19和20 世纪身体科学化考察》(Phillipp Sarasin/Jakob Tanner [Hg.], Physiologie und industrielle Gesellschaft. Studien zur Verwissenschaftlichung des Körpers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Frankfurt a. M. 1998);

《工厂膳食——1890-1950年间瑞士的营养科学、工业劳动...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星期六历史学家
    书很好,但是这不是入门者应该看的,正常我们介绍历史人类学,要么前几章介绍历史学的发展或者人类学的发展,他比较nb,第二章讲的是“人”这个概念的诞生……是不是非常福柯……03-13
  • 萧萧南浦
    坦纳教授优雅而且英俊,面色苍白,眼睛深邃。报告也精彩08-25
  • 您老朋友王狗熊
    薄薄一本书读了一周 学点文化也有蛮拼的精神09-02
  • 奥兹的铁皮人
    哲学化的历史人类学,饶了人这个脆弱的主体吧。03-31
  • 郁则
    纯粹外行,取我所用。作者足够机灵,并没有划定人类历史学的范畴,就像科学史家研究科学革命而不指明其概念的做法一样。他把重心放在了其诞生的历程上,从启蒙运动到年鉴学派再到其后法、德、意、美等具体流派的转向,思路还是相当清楚的。同时作者并不想有所遗漏,所以也介绍了不少牵连匪深的相关学科新理论。这样一来就让该书显得杂乱而且不易阅读。前三章控制的很好,第四章是切入角度的问题,第五章是学科启发的问题。最后一章有些跑偏,对称人类学无非是取一种平衡的支点,既非以人为中心,又不能剔除掉人这一研究对象,所以一切还是含糊的。理论可以很光鲜,具体到史学叙事上,却发现很难套用,而且存在多解,并非存在理论上剧烈冲突的现象。最后说一点翻译,历史矩阵这一表述经常在文本中出现,但是细究语境,有时指模型,有时指母体,无法统一的12-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