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著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李雯露、王梓诚 译李雯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实践、科技翻译史、对外传播研究。王梓诚,自由译者,曾任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内容简介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原子与灰烬》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著

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李雯露、王梓诚 译

李雯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实践、科技翻译史、对外传播研究。

王梓诚,自由译者,曾任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布卤
    1、绝不公布真相,绝不说实话。2、错误都在个人身上,设计绝对没毛病。3、天崩漏了有人填,该盖还得盖。10-25
  • 时间之葬
    一种很扎实的新闻式书写,关注的是六次著名的核事故,但事实上牵连的是核能发展的全过程。不同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核事故,具体原因和处理过程各有差异,但其中又有许多无法忽视的共性,这种共性,本质上是共同的人性,以及权力自带的特性,注定不可能被消除。所以,人类这一物种,基本上是在等死和找死两个选项之间,艰难地挣扎和摇摆。10-12
  • 于是
    相比于切尔诺贝利和福岛,英国的这段着实刷新了我的认知。这样的世界史无异于末日世界全民常识。知情权是多么多么多么重要。12-11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悲剧,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自从人类开发核能技术以来,大大小小的核事故、核灾难时有出现,其中不乏后果严重、影响重大的。在这本书里,沙希利·浦洛基讨论了包括切尔诺贝利事故在内的六次重大核事故。他从官员、专家、事件普通参与者以及普通民众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事故。核事故是地域性的,更是世界性的。不仅因为事故的影响范围广大,更因为核工业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个国际项目发展起来的。无论服务与和平还是战争,核工业的从业者们都是国际协作中的一环,“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相同的误解与过失。”浦洛基关注的是核事故发生背后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今天可能仍然伴随着我们。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潜在的危险。11-05
  • 煎饼果子的夏天
    像是在看新闻报道,就还行吧,但我不会再多看一本这位作者写的书了。01-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