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丁未,教授,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开设“传播学理论”“媒介与社会”“新媒体与社会”“媒介素养”等课程。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为新媒体赋权、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著有“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假设”研究”(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文化的传播》(译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等,在《新闻传播研究》《开放时代》《深圳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是国内传播学界第一次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社区传播研究的专著。《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视角第一次探向都市里村庄特有的媒介基础建设(media infrastructure),包括传统的以粤文化为底蕴的原村民文化设施、流动人口的人际交往点(sites)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和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介环境,第一次在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地图法”(socio-mapping)对石厦村这一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的社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社区传播生态(包括传播点、传播者、传播技术和传播行为等)分析,以展示在全球化的网络社会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以中低端媒介技术工具,按照自己的需求甚至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化社会关系和传播实践。以此回应国际著名学者曼纽·卡斯特对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有可能产生不同网络社会结构、形态的理论假设,对中国传播学和社会学界尚未触及的“什么是中国的信息社会”或者说“什么是中国的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丁未,教授,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开设“传播学理论”“媒介与社会”“新媒体与社会”“媒介素养”等课程。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为新媒体赋权、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著有“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假设”研究”(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文化的传播》(译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等,在《新闻传播研究》《开放时代》《深圳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发表论文多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会打字的跳舞机
    难得有本好看的质化传播研究03-01
  • 兰台
    超越了传播学的界限,以人类学的视角写传播关系,很用心~10-20
  • 子不语
    看到传播学者娴熟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实地调查也较为细致,令人汗颜。02-04
  • 枭晴
    难以忘怀的读书汇报。11-19
  • Suzume
    没事就ICTICT的,我还以为在看急救医生剧呢——说正事,传播又咋了?短信又咋了?不是攸县,左县又能咋了?上县又能咋了?下县又能咋了?咋也不咋地。就是作者去那了,就“家园”了,就“共同体”了。05-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