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美] 李安敦(Anthony J. Barbieri-Low),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社会、经济、法律、物质文化)、埃及学(比较史学)。◎译者介绍林稚晖,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性别史、日常生活史、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

内容简介

透过文物,讲述阶层流动、经营算计、男女分工、罪与罚、汗与泪的秦汉工匠史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 男女工匠,是名士、是奴婢、是刑徒,他们缔造秦汉中国

我们必须体认他们的经营算计,工作的环境、方法与时间,共情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阶层流动困境、男女分工的制度逻辑、被奴役剥削的苦痛,因为,没有女性工匠,就没有工坊生产出的织物、漆器;没有男性工匠,就没有青铜、铁器;没有数不清的男女工匠,就更没有秦汉皇家以及“中产阶层”的宫室陵墓。

★ 风险与疾病,工匠深入骨髓的哀伤

比如鎏金工人“黄涂工”,他们需将金箔和液态汞合成的、带黏性的金汞剂涂抹在金属器物上。随后器物被置于低温下烘烤,汞挥发为剧毒气体,而金则牢固地附着在器皿表面。由此,因汞中毒而造成不可恢复的神经及器官损伤,这才是工匠们的日常。

★ 屡获大奖,美术史、经济史、物质文化史力作

《秦汉工匠》不仅是一部可称“如何把沉默的人造物转化为言语性史料”的美术史方法论示范,同时也是“近25年来,对汉代社会经济史最重要的英文专著”。

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美国历史学会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著作奖、美国高校艺术协会查尔斯·鲁弗斯·默里最佳美术史著作奖……

◎学者推荐

秦汉是一个充满了美学化的物质制作的世界……大一统造成的国家财力之集中,官僚制导致的中产阶层的出现,以及为服务这新的社会结构所构建的新的象征系统,使秦汉的物质文化景观,无论形态、规模还是分布的范围,都与商周的截然有别……以物质文化或艺术史为视角,揭示并感受这制度化生产中的人性之纬,李安敦教授的《秦汉工匠》一书,乃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同时,《秦汉工匠》亦是一部可称“如何把沉默的人造物转化为言语性史料”的方法论示范。

——缪哲(著名美术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

李安敦教授厘清了工匠的社会位置以及官方资助和法律限制对其产品带来的影响。《秦汉工匠》在在呈现了我们博物馆中的精品,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

——鲁惟一(著名汉学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鉴赏中国的漆器、青铜器、石塑像,人们会好奇这些装饰精美的碗盏和器具是如何制作的。虽然《秦汉工匠》在器物制作方法上着墨不多,但李安敦教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带我们超越一件器物或一座建筑的物理特点、男女工匠的生活,进入复杂且隐匿极深的早期中国社会。

——罗森(著名考古学学者、美术史学者,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秦汉工匠》是对早期帝制中华文明时期手艺、工业组织的全新且权威的研究。无疑也是近25年来,对汉代社会经济史最重要的英文专著。

——罗泰(著名考古学学者、美术史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内容简介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秦汉工匠》,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作者介绍

[美] 李安敦(Anthony J. Barbieri-Low),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社会、经济、法律、物质文化)、埃及学(比较史学)。

◎译者介绍

林稚晖,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性别史、日常生活史、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teat_
    在宏大的历史,精美的文物里,费力地打捞一个个不被注意的姓名,看得人太感动了05-14
  • 把噗
    说实话,和预期有差。想读到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刻的剖析,但好像更多限于(向外国人)介绍。02-13
  • 文在兹
    在当今诸多歌颂盛世物质文明的书中,难得的一本旨在书写劳动人民的。08-14
  • malingcat
    开创性著作,译者可留名(特别是书中古文今译部分,太不容易),装帧设计也大方典雅。原作出版于2007年,代表21世纪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硬核水平,基于博士论文完成,把秦汉时期的文献以及目前可得的汉简与考古资料翻了个底朝上,断瓦残铭都有用,只言片语费思量,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秦汉工匠的学术著作,难度可想而知,后面用6号字把参考文献印了35页,足见工程浩大。从艺术史的角度研究工艺与图像,作为研究范式已有多年。到艺术社会学兴起,学者才开始关注生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规约,柯律格提醒我们“民间”,高居翰指点我们“日常”,雷德侯从“模块化大生产”角度给了我们重重一击,本书沿着物质文化史“睹物思人”,试图还原“制造者”群像。国内学者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合理吸纳。只是,作者站在“现代主义阵营”,可能用力过猛。09-04
  • 寄寄寄居谢
    战国晚期的漆器,画像石的拓片,汉代的铜镜,铁器与农具,宫殿与城墙等等的诞生都离不开“卒”“徒”“工”“庸”(服徭役者、刑徒、官府工匠、雇用工人)这个阶层在他们的时代里遭人贬低,在后世被人遗忘而也正是这群人和更多的普通人,缔造了中国05-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