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崔奇,男,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国际时事评论家,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27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市,长在青岛。1945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中学,随即秘密到达胶东和鲁南根据地。在山东大学短暂学习之后,被派往东北,历经辽宁日报、辽东日报和安东日报后,于1949年任东北日报军事编辑。之后不久南下武汉,在长江日报从事国际版的编辑工作。 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任国际部编辑,此间,共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随笔等200余篇,其中包括参与起草两篇“论尼赫鲁哲学”等编辑部文章。1962年底调入钓鱼台写作班子,参与了“前七篇”、“二十五条”和“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1963年作为助理工作人员,随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谈。80年代后期,编写出版了《周恩来政论选》。离休后,1990年调至中央政策研究室,作为高级研究员,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其间曾随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九次出访。

内容简介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讲述了: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崔奇,男,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国际时事评论家,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27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市,长在青岛。1945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中学,随即秘密到达胶东和鲁南根据地。在山东大学短暂学习之后,被派往东北,历经辽宁日报、辽东日报和安东日报后,于1949年任东北日报军事编辑。之后不久南下武汉,在长江日报从事国际版的编辑工作。

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任国际部编辑,此间,共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随笔等200余篇,其中包括参与起草两篇“论尼赫鲁哲学”等编辑部文章。1962年底调入钓鱼台写作班子,参与了“前七篇”、“二十五条”和“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1963年作为助理工作人员,随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谈。80年代后期,编写出版了《周恩来政论选》。离休后,1990年调至中央...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walkerace
    中苏论战是仙人打架,兴趣不大,看看这些秀才怎么看文章、写文章倒是很有趣味。需要提一句,书中提到的辩论高手姚溱、文章快手刘克林,文革一爆发全都自杀了,盖因中宣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的部门,他太清楚在核心部门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后的下场了”(愈小敏语)。06-26
  • steven
    中国人咬文嚼字、引经据典的功夫,是几千年的老传统了,大炮赫鲁晓夫哪里吃得消啊11-21
  • 大耳耗子
    (风入松读毕,待购)作者所加的部分作者按非常精彩。11-27
  • lingyun129
    2010年前后听说这本书,可能是刘苏里的文章里面说的。当时觉得定价39.8有点贵就没有买。后来没怎么注意,买不到了。最近看那段时间的书,想买一本,孔网卖25以上。21日在孔夫子见到一本卖20的,便买了,加邮费25,还可以,22日收到。20151223-20160105翻一遍。感觉还是吴冷西那本比较全面,这一本比较侧重怎么写文章。01-06
  • ALEXANDER
    本书文献主要吴冷西《十年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赫鲁晓夫言论》。赫鲁晓夫在里面给我的印象是很大条粗糙,不会考虑弱小国家民族感受的一个人(对古巴简直不干人事)不细腻。本书属于双方论战中的部分中方视角,想更深了解应该去读前两本,中国在60年就知道双方不应该以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扩大到国家层次,但最终中苏还是分裂,双方愈走愈远。一边搜集玉米肉麻吹捧慈父的,一边搜集苏共二十大咒骂慈父的,并且在会议上读完,总设计师也是个狠人。枪杆子杀人,笔杆子诛心10-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