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内容简介

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乌鲁提亚·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甫兼文学批评家,天主教主业会的成员,同时还是一位平庸的诗人。因为坚信自己即将死去,发着高烧的他在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尽管事实上,随着夜晚的加深,他的热度降了下来,而他那一连串的胡言乱语也随着一些冷冰冰的人物的登场而得到了缓解。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圆首的秘书
    2666式“小全景”。“在智利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在其他国家也是这样。这是智利文学的危机,也是所有文学的危机。文学与农民无干,与社会无干,文学是希腊和拉丁作家,是庞德和惠特曼,是英国玄学派诗歌,最后是托尔斯泰。但最后才是托尔斯泰。地震总在瞬间停止,所有革命都像抽搐一般。但“这有解决方案吗?”波拉尼奥反复发问,于是走上了一条跟神父、跟维德尔完全相反的道路,走上了一条奥克西里奥之路,一条阿琴波尔迪之路。08-21
  • 今天来抓香蕉鱼
    还是那一颗遥远却仍未陨落的智利星辰吗?01-05
  • 兔角
    每页下方都有四分之一左右留空。本书的设计者可能不知道一张32开的纸究竟有多大。09-05
  • 远子
    波拉尼奥似乎仅凭节奏就能抵达一种有效的诗意……上个月在天津一家咖啡馆读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很多张脸和一些破碎的情节,而我感觉我可以把它们放到同一篇小说里,以类似的节奏写出来。——事实上我在读小说的时候经常会被各种念头给打断,这导致我读书速度很慢。但另一方面,这些瞬间也使我意识到,尽管有不少自我怀疑的时刻,我还是相信我有很多东西没有写,以及应该写。这其实是一种幸福。10-29
  • 卒子
    业已衰老的年轻人如书封上高悬的眼睛逼视,临死的神父开始紧张的追忆。刚开始时时顾及年轻人而有拘谨,越往后越开阔放浪,几乎忘记目光只是偶有提及,以一己的经验串联起所有的国族与历史、隐秘与显伟。旁逸斜出纷纷洒洒,他的语言里喷涂出黑暗,夜晚如雨水落在智利的土地上。语言层叠错落,重复迂回,是诗歌的伟大韵律感,如海浪一重重纷至沓来。最适合连续而快速地阅读,让无数的意象迎面撞击,甚至在大脑里爆裂有声。09-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