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董均伦(1917-2004),山东威海人。江源,董均伦之妻,《聊斋汊子》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写作之重要搭档。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的董均伦奔赴延安,历任八路军军医院翻译、野战医院英文教员等。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董均伦与江源夫妇二人历时半个世纪,以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昌邑牟家庄和鲁南沂蒙山等广大地区为基地,不分寒暑,长期驻扎在老百姓中,深入进行采录和调查,搜集和写定了大量在老百姓中间口头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主要是山东民间故事)。其中不少故事在日本被翻译出版为《山东民话集》,在德国被翻译出版为《白果子——中国民间故事集》。

内容简介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在沂蒙山一带,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聊斋汊子(全两册)》是董均伦和江源历时数十年从搜集整理的无数故事中选出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涂涂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山有水,有江有湖,中国的地方可是宽漫!自古到今,不知道出过多少奇事。”——第一次想出董均伦的书,是因为读到《画里人家》这个故事开头的这段话,蕴含其中的气势,还有“宽漫”这个词神奇的韵味,让我心动。后来我把《聊斋汊子》和《聊斋汊子续集》一起找来读了一遍,不得不说,太好看了,董均伦老人,怎么这么会讲故事。后来因为要出《中国故事》和《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联系了刘守华先生,又拜会了刘锡诚先生,他们都对董均伦赞不绝口,刘守华先生甚至把他和格林兄弟并论,但他们却也都承认,以前民间文学学界是不大看重《聊斋汊子》的,因为它是文学作品,学术性不够——其实这些故事,是董均伦夫妇17年时间在深山得来的第一手材料,没有经过任何驯化,正该是最珍贵的资料才是。更何况还是如此美丽的文学作品!08-17
  • 阿梦
    小时候喜欢看聊斋,下意识被天马行空的奇情故事所吸引,现在再看恍然发现其道德故事的一面,是底层男性通过幻想平衡现实不顺的自我补偿。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质朴、勤劳、善良的农民,他常常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一个懒惰的兄弟,一个刻薄的嫂嫂,一个恶毒的地主,并且辛苦耕作着一片贫瘠的土地。他努力劳作却食不果腹,他也不怨,就日复一日坚守着他做人的本分。直到有一天他历经一次奇遇,获得一件宝物,拥有一位田螺姑娘,自此生活顺遂、丰衣足食、心想事成。从多角度来看,其展现出上层对下层的催眠,教育人“现在苦一点儿不可怕,你只要持续忍耐与努力,生活就会变得好起来。”并体现出底层男性对女人的期待,要漂亮、忠诚、任劳任怨,把家里的活都自动自发的打理好,这样我就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完善我的人生啦!09-30
  • 珍妮的肖像
    是我所看过最精良的民间故事集了。坏嫂子,假猴子,蹦蹦跳的老虎,药草山,花母鸡,秤钩子妖怪,善与恶,灵与怪,落力耕犁,果熟蒂落,真心换的来真心,善意有奇遇得来美好生活,那种对生活本来,一意的期待和虔诚。一部赤诚拙朴的《聊斋汊子》约等于去了几十趟子早市,热腾腾生活气里扑面而来的温补,毫无废笔的大巧不工。小小配图是民间版画,阔爱到了十分。09-14
  • bookbug
    其实这套书在八十年代就曾经风靡过,只不过我不曾看到,现在再读,虽非重温,却仍有朝花夕拾之感,实在是因为传统的民间故事有太多熟悉的味道,即使没有齐鲁大地的语言和生活背景,也不影响那种故事背后那种亲切的感觉,以及那些善恶有报和勤劳致富等传统又朴素的价值观,文化的同根同源就在于此。10-10
  • 宝木笑
    很感慨,有点儿读袁珂老先生新版神话学的感觉。董老和袁老都是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某个注定不会显贵领域的学者,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他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都注定不会收获多少流量和红利。当年读研时候,导师那个顽固的小老头曾向我们介绍过董老,而后连带着谈到袁珂老先生的神话学,当时导师叹息后良久的沉默至今历历在目。不算勘误的补充一点,董老研究的并非神话学,老先生的研究领域是民间文学,在我们当时属于古代文学民俗学方向。那是一个辛苦的研究领域,需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那也是一个冷僻的研究领域,没多少人在乎你的研究成果,申请经费特别困难。可是还是有董老夫妇这样的人去做了一辈子研究,我想,老人的研究方向也许是距离诺贝尔最远的专业,但捧着这两本书,却感觉他们更让人觉得亲近……11-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