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何伟亚,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历史系副教授,后迁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内容简介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把中国嵌入到l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l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垒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何伟亚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国际和亚洲课程主任,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上一部著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英文版)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列文森奖。


何伟亚,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历史系副教授,后迁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Tacher
    作者主要通过二次鸦战与义和团事件中的中外互动,探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文化过程:一方面是武器的暴力,一方面是语言的暴力,呈现出在西方压力下,中国被规训进新的白人世界的权力关系之中。作者将这样的过程用帝国教程的两面——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来解释。如果以“课业”来形容西方对东方的教化,其中所透露的是文化的、种族的隔膜与不理解,甚至于文化与种族的自私,正如军队在抢掠行动中对于宗教设施的焚毁一样,破除异族迷信同样也是以残酷的方式将同化的可能留给将来。抛开意义的建构,事件本质却不会轻易改变,但当事人的不同书写和印象为日后的解说和阐述创造了割裂的倾向,也提供了弥合的空间。正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寻找一种共同的历史方式,“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所有人的尊严的方式”,或许这是潜在的更柔性的理解方式吧。11-08
  • 江南逢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三部分,不断想起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英国课反过来也成了中国课。03-07
  • 尽量不看联欢会
    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导论,然后4章里关于档案和图书收集活动的介绍、第5章关于种族主义的讨论以及第8章里关于影像资料的介绍也可以一看,这种内容和思维角度在华语研究里基本上是不会有的。主旨上关于Lesson的展示过于表相,中-英二元论和导论里提到关于殖民主义在地实践的讨论也不太契合。导论里对半殖民地的提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跟印度、南非等饱经殖民压迫的地区相比并不特殊,但后面并未详细展开论述,只有结尾提到了世界秩序和人种学阴影两个分论点。06-25
  • Holder Joe
    导论颇值得一读。正文部分就是一坨屎06-09
  • 坚强必弯王二姨
    谁能给我个英文版的!!!07-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