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裕锴,男,1954年生,四川双流人。1984 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3 年晋升教授。 1997年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具有教授身份的博士生。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苏轼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学术团体任职有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擅长于宋代文学、尤其是宋代禅宗文献的整理和禅宗文学的研究。著作有《禅宗语言研究入门》《宋代诗学通论》《百僧一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法眼与诗心》等多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于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作若干修订,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版。全书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举的阐释理论或阐释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阐释学理论足可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相媲美。《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异,力图建构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网络,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体系的跨文化对话。


周裕锴,男,1954年生,四川双流人。1984 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3 年晋升教授。 1997年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具有教授身份的博士生。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苏轼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学术团体任职有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擅长于宋代文学、尤其是宋代禅宗文献的整理和禅宗文学的研究。著作有《禅宗语言研究入门》《宋代诗学通论》《百僧一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法眼与诗心》等多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过风箫
    使用西方的阐释学思路,但不生搬硬套西方概念,主抓的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在此脉络中幽微深隐的递进关系,以此来进行逻辑紧密的梳理,加以旁征博引,把的古人阐释思想的实例信手拈来。比如,魏晋王弼一段,对“忘言得意”来条分缕析,层层递进,把其立论从基础,到推进,到转向,再到偷换概念和龃龉之处全都和盘托出,真可谓把王弼的心思给筛了一遍,相当精彩。对我而言,本书非常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从前琐碎了解的一些文论、文学、文化碎片,被适当拼合到理论体系的主干上,无论共时还是历时层面都有不一样的收获。08-14
  • 風箏
    各種意義上的「批評史」佳作。將歷代文論、詩論置於整個闡釋和批評傳統中考察,揭示各種學術門類的內在聯繫和共享邏輯,從中可以看出先秦諸子的爭論對於後世闡釋學流派的重要奠基作用。作者對於「記事性」和「象喻性」文本的區分、「互文性闡釋學」的思考都頗具洞見。佛經闡釋學一章講的非常清楚,不故弄玄虛。最後一章中「私設象徵」概念的提出和關於明清詩學如何運用和理解「比興」觀念及其中差異的探討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另外全書中處處可見錢鍾書先生觀點對作者的影響,尤其是對《宋詩選注·序》中常被引用的一段話的反思實在精彩。收穫很大,非常推薦!08-11
  • 徵音
    读过老师今年出版的《十讲》,就着文字回忆课堂,最后再读这本理论性很强,旁征博引过量的书,才能读懂。哈哈。12-29
  • 宋代一章水平明显高出众章,果其当行本色。03-28
  • 春和
    总算看完了……诗歌阐释的尺度该如何把握,曾有过零碎的思考,如“知人论世”对象喻性文本的无力,如“妙悟”的无法言铨。习惯做法与宋人相似,释事、释史、释理,追寻作者“本意”,相信文字言语的表意功能。可又时时感受到阐释的困境,我是否臆测了呢?朝朝代代的训诂者、笺注者、评点者,站在彼时彼地,有着作为历史存在物难以超脱的思维文化“场”。364页潘江《杜意序》也是我的阐释理想啊。《十讲》还未看,等手头宽点再买。04-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