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勉之
    部分内容与《十讲》重合。魏晋与宋两章最好。04-29
  • 江行健
    ①中国古代阐释学说通了并不复杂,但细说起来非常丰富,表现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言尽意-言不尽意、可解-不可解、记事-象喻、有意-无意、学人-风人、群体-个人、兴寄(寄托)-兴会(含蓄);作者-读者、一元-多元、义疏-语录、笺注-评点、意解-心解、考证-活参、以意逆志-断章取义、本事探微-见仁见智、通诂明道-得意忘言……特定时空的观点一旦进入历史,便具有的跨时空的普遍性,以不同的形式流转生灭变化②虽说是修订版,但其实并没有修订,无非把引文中自己的作品改成了最新的版本,“人”与“入”的印刷错误亦偶有出现;不过内容本身很好,也无需修订③四六七章启发最大,因为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开拓了视野④和《十讲》相比,不局限于文学,对引文解说更略⑤为啥没有一般文论著作的“陈腐”气?因其视角新、材料新、学风正01-14
  • 观千月
    细致,两宋篇尤其好。03-19
  • 高屿
    欲得环中,却得滑熟,备考意义不大10-15
  • ⚓️
    分时段演绎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禅学、理学、心学、朴学中的阐释学理论,既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揭示论道辩名、宗经正纬、谈玄辨理、译经讲义、谈禅说诗、批诗评文、探微索隐背后“以言求志”与“得意忘言”、历史考订之“注”与文学诠释之“意”的显隐崇替,又借助“一系列平行的学术传统”之勾勒与中西阐释学思想的平行对话,彰显中国阐释学的独特价值。独特的价值首先表征为独特的话语体系,如文本与本体,本事、本意与本义,本义与正义等微妙区分的明晰,又如记事性文本与象喻性文本、兴象与兴寄、抗诠释性与可诠释性、偶然感发与有意结构等不同面向的分途。独特的价值还内含于“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的时空同构,并且“地远”常大于“时远”。隋唐高僧译经讲义和两宋文人谈禅说诗已令人耳目一新,近代以来全方位的跨语际实践可作续编10-14
  • 正在调琴
    学到很多很多(但不能满足于此故没有五星 说来惭愧同时参看的一本书相互启发不少但不好意思提书名 同领域书对着读的好处就是这本可以把那本虽正不至的点补上08-24
  • 事有難言齋主人
    抉发传统学术史中具阐释学意味之卓荦大端,更近一种“借目”之比较而非“借刀”之解剖,因此规整之功多于发明之力。04-29
  • 竹汀
    古代文论史。每一种阐释方式都有其生成。到今天,层累变成了平面与截面,我们读一首诗一篇文时的理解方式里掺杂了不同比重的种种。10-01
  • 仙林野人
    有些地方材料和論述分離,不過搭框架真的很好01-29
  • 春和
    总算看完了……诗歌阐释的尺度该如何把握,曾有过零碎的思考,如“知人论世”对象喻性文本的无力,如“妙悟”的无法言铨。习惯做法与宋人相似,释事、释史、释理,追寻作者“本意”,相信文字言语的表意功能。可又时时感受到阐释的困境,我是否臆测了呢?朝朝代代的训诂者、笺注者、评点者,站在彼时彼地,有着作为历史存在物难以超脱的思维文化“场”。364页潘江《杜意序》也是我的阐释理想啊。《十讲》还未看,等手头宽点再买。04-04
  • 宋代一章水平明显高出众章,果其当行本色。03-28
  • 徵音
    读过老师今年出版的《十讲》,就着文字回忆课堂,最后再读这本理论性很强,旁征博引过量的书,才能读懂。哈哈。12-29
  • 風箏
    各種意義上的「批評史」佳作。將歷代文論、詩論置於整個闡釋和批評傳統中考察,揭示各種學術門類的內在聯繫和共享邏輯,從中可以看出先秦諸子的爭論對於後世闡釋學流派的重要奠基作用。作者對於「記事性」和「象喻性」文本的區分、「互文性闡釋學」的思考都頗具洞見。佛經闡釋學一章講的非常清楚,不故弄玄虛。最後一章中「私設象徵」概念的提出和關於明清詩學如何運用和理解「比興」觀念及其中差異的探討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另外全書中處處可見錢鍾書先生觀點對作者的影響,尤其是對《宋詩選注·序》中常被引用的一段話的反思實在精彩。收穫很大,非常推薦!08-11
  • 过风箫
    使用西方的阐释学思路,但不生搬硬套西方概念,主抓的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在此脉络中幽微深隐的递进关系,以此来进行逻辑紧密的梳理,加以旁征博引,把的古人阐释思想的实例信手拈来。比如,魏晋王弼一段,对“忘言得意”来条分缕析,层层递进,把其立论从基础,到推进,到转向,再到偷换概念和龃龉之处全都和盘托出,真可谓把王弼的心思给筛了一遍,相当精彩。对我而言,本书非常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从前琐碎了解的一些文论、文学、文化碎片,被适当拼合到理论体系的主干上,无论共时还是历时层面都有不一样的收获。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