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克扬
建筑师,建筑写作者,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担任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著有《美术馆十讲》、《长安的烟火》、《树》(与巴士曼合著)等研究、创作作品多种。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从皇家废园到莘莘学子的梦想之地,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经历了怎样的建造过程?

未名湖畔的诗意景观险些被从校园规划的蓝图上永远抹去,博雅塔“中国式外壳”的建造本是一场耗资不菲的实验。“中国建筑复兴”的号召下,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燕园的缔造者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贯穿始终。

在这段往事中,有说着流利英语的国学大师、深爱着中国园林的异国教授、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对建筑问题负有责任的化学家,还有号称在内务府干过活的工匠……《从废园到燕园》以一手史料、百余幅图片,再现他们的合作、争执、博弈、妥协,以及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燕园一步步拥有如今湖光塔影的历程。

*名家推荐

茂飞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关键建筑师之一,由他开创的以清代官式建筑造型结合现代技术的“适应性建筑”设计之路影响深远。唐克扬撰写的《从废园到燕园》借助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讲述了茂飞“适应性建筑”的代表作燕京大学校园及校舍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故事。除揭示了茂飞独到的设计意匠之外,他还告诉我们,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不仅是风格和意象演变的诗篇,其中也交织着工程本地化和项目各方精神与物质利益关系互动的插曲。

——路易斯维尔大学摩根建筑讲席教授 赖德霖

这是从历史的尘埃中拂拭出来的图景。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公明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陆钓雪de飘飘
    对今天的燕园人来说,这座十三层的博雅塔已成为燕园的标志。和燕京大学中其他“中式”建筑相同,博雅塔徒有中国式的外表,但它所摹写的木构建筑却并非砖砌,而是由混凝土预制的。这座基本实心的密檐宝塔里面没有舍利和经函,却有层层铁链通向顶端,它本是一座用于提升水位,以便向全校供应自来水的水塔。这座塔的奥妙不仅限于此。“湖光”一章已经强调了园林景观对于燕京大学校园规划的意义,这种意义甚至也着落到建筑设计本身。这塔是座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但它又不是一座平常建筑,它使得燕大的校园规划平添了许多“景观”的意味,也使得“燕园”的形象更加有声有色;这座塔明显是校园规划中平地升起的那个“中国园林”阐释框架的产物,是其他所有教会大学设计中阙如的因素……中国化其实和西化或现代化同是一币两面,中国化的巅峰时刻就是博雅塔01-14
  • 宝木笑
    唐克扬在全书最后一处地方提到一件事情:1990年北京市政府确定“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为文物保护单位,以一个其实多半是人工营造的“小湖”作为保护对象,这大概是全国也少见的一个现象。貌似闲笔,蕴意却深,是仿佛最后点题的存在。虽然文献史料基础厚重,但唐克扬这本书并非单纯的考据之作。他要描述的是一个从“废园”到“燕园”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当初选址如何艰难,后来司徒雷登面对的各方关系如何复杂,而是燕园如何成为了北大?字里行间掩藏的终极问题是北大又何以成为北大?就像书中谈到燕园的“入画”和“如画”并非一个单纯的建筑学问题,而在于和“画”相关的动词——“人”和“如”。从废园到燕园的过程,其实质是北大所催唤起的特殊生活情态和精神内核的时光旅程。也许,这也正是未名湖被认定为文物的原因所在吧。02-24
  • ly的读享生活
    唐克扬的建筑史写作,受西方的理论影响极深,我之前读他的《美术馆十议》《在空间的密林里》,都不大喜欢,术语和概念太多了,晦涩,不知所云。这本早期重版的《从废园到燕园》,倒是扎实、清新,贴近读者的,改变了一些印象。建筑层面上的史料和人事纠葛写得很翔实,后面推出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讨论也很自然。01-28
  • 濒危嗜睡症患者
    熬夜读完,好看!作为人的历史的建筑史。01-30
  • 龙之芥
    如今我们谈起北京大学校园,大多直接以“燕园”称呼,可是无论从历史还是校园建设上看,“燕园”与“北大校园”并不应该等同。从明清到民国再到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入燕大的校园,这片承载着数百年复杂记忆的地方就此成就了“燕园”的前世今生,“燕园”不再仅是容纳一所大学的被动的物理空间,而是在有形意义上拥有了一种非凡的“卡里斯玛”,既承载了燕园的历史、北大的文化,也影响着人们想象“北大”、建构“北大”的过程。在书中作者不仅着意勾勒繁冗物质建设的脉络,也倾心关注建筑研究易于忽略的“人”的历史,从中可以瞥见上世纪20至40年代对中国公众尚很新鲜的校园生活场景。08-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